大明言官!
見陳廣泰離開,周侯燦抬頭看了看頭頂的太陽,然後歎了口氣,緩緩地走進了明倫堂之中。
“諸位,不妨說說各自的見解?”
雖說剛剛周侯燦已經給黃訓導又解釋了一下,但這並不代表生員們都明白周侯燦的意思。何況周侯燦在給黃訓導解釋之前還專門給生員們留時間去思考,這個時候生員們中肯定有人已經有想法了。
“縣尊,我們知道你說的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你說的和書上說的又不一樣,我們該怎麼辦呢?”
周侯燦思索了片刻,便回答道“現在你們肯定是要學書上的東西的,因為你們畢竟要靠著這些東西入仕。可古人也說過‘儘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對書上的東西,即使是聖人之書,我們當然也可以提出自己和前人不同的見解,這無論怎麼說都是沒有問題的。”
“諸位不妨就當我今日是來給各位換換氣的,過了今日,大家該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書,這沒有問題,也不用去問。但是我想讓列位知道的是,你們也可以像我這樣,對書裡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
“好,我們重新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周侯燦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估摸著所剩不多的時間,便揮了揮手,讓眾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國與國之間的所謂‘道義’和人與人之間的道義到底一不一樣?”
“不一樣。”
很快便有生員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周侯燦已經提出過一段時間了。
“好,我們已經知道了個人和國家之間所講的道義其實不是一個東西,那國家之間該講什麼道義呢?個人之間的道義又是什麼呢?或者說,還是最開始的那個問題,我們該怎麼取舍呢?”
“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了,“周侯燦沒有再給生員們留時間回答,“我們可以分開來看。”
“大家知道,僖公三十年,秦晉圍鄭的時候,燭之武是怎麼勸秦穆公的嗎?”這個問題倒是好解釋,周侯燦直接拿了《左傳》裡一個現成的例子,“所謂‘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對吧?”
周侯燦說的這件事就是《左傳》中的著名篇目——燭之武退秦師,他提到的“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這句話便是秦穆公被晉惠公擺了一道的明證。
晉惠公依靠秦國的力量得以回國為君,為此把焦、瑕兩個地方許給秦國。然而,晉惠公渡河回國後,不光不承認這件事,還在河上搭建防禦工事,這可把秦穆公氣得不輕。
而這個晉惠公就是正和秦穆公一起圍鄭的晉文公重耳的弟弟。
“我們不說其他的理由,就單說燭之武指出的這個事實,是不是秦穆公退兵的一個原因?”
見眾人點頭,周侯燦便繼續往下說“那晉惠公的說法也好笑,他的大臣為了保住國君的名聲,都去勸他按照約定把地送給秦國時,他卻說什麼他不能割讓祖宗之地。”
“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嘛。”
周侯燦看向下麵的生員們,語氣逐漸加強。
“你說送的時候怎麼沒想自己的祖宗呢?真到送的時候就拿祖宗當借口,這晉惠公也是有一手的。
“晉惠公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了,我的意見是,他死不足惜,因為他不僅壞了自己的信譽,還敗壞了整個晉國的聲譽。
“這就是國君和常人的區彆。
“國君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在國君身上,不能講小義,要講大義,”周侯燦看向眾人,眼神裡的光芒絲毫不加掩飾,“畢竟國君一語,哪有戲言?成王就是一個範例。”
要說周侯燦今天也是有意思,這個事跟晉國也有關係。
《史記》裡記載,周成王和晉國先祖唐叔虞是同母弟,當兩人還是孩子的時候,有一天成王在玩的時候突然興起,對唐叔虞說自己要封給他一塊地,然後隨從史官就把這件事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