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於漢和帝劉肇時期,真正的惠及千家萬戶卻到了百餘年之後的兩晉。
有了紙張,就可以有更多的人讀書習字。
政令的下達,也會更加的方便。
鄧綏點點頭,紙張的便利,她深有體會。
但,如今紙張也隻是在宮廷和高層之間露過麵。
“水災事了,我便派人在各地宣傳。”
蓀歌看出了鄧綏的疲倦,鄧綏操勞至此,但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仍然有人叫囂著“越陰之職,專陽之政”,認為水災發生原因是陰氣過盛,將一切都歸罪於鄧綏專政。
鄧綏一麵要處理朝政,治理水患,一麵還要分心安穩民心。
鄧綏心中可曾有過不忿,有過委屈。
“母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蓀歌揉著鄧綏的鬢角,繼續道“如今的一切都無法做蓋棺定論之語。”
“千百年後,定會有人瞻仰您的英姿,也必定會有人牢記您為大漢所付出的一切。”
鄧綏失笑“勝兒越發會哄母後開心了。”
這專政的太後,何曾能在史書上留下美名。
就算是留下了,可被人耳熟能詳的永遠都不是功績。
她自小熟讀史書,這一點最清楚不過。
美名?
她不留下謀朝篡位的惡名就已經很好了。
她不奢求什麼溢美之詞,隻希望史官能公正一些就好。
“這不是哄您,這一定會是事實。”
鄧綏的一生,足以稱得上是一部大女主劇。
……
時間一天天過去,鄧綏派出去的人也先後回來了。
正如她所預料的那般,不少郡國為了讓考核看起來好看些,存在了虛報瞞報的情況。
百姓的損失,要比奏報嚴重的多。
鄧綏大怒,雷厲風行的下達了命令。
七月庚寅。
鄧綏下詔,敕令司隸校尉和部刺史:“近來有些郡和封國發生水災,傷害了秋天的莊稼,朝廷思考自己的過失,深為憂慮惶恐。然而各地方官府為了要得到豐產的虛名假譽,便隱瞞災情,誇大墾田麵積;不去統計逃亡人數,卻競相增加戶口;掩蓋盜匪活動情況,使罪犯得不到懲處;不依照規定次序任用官吏,舉薦人才不當,將貪婪苛刻的禍害,加在人民的身上。”
“而刺史卻低頭塞耳,循私包皮庇,在下麵互相勾結,不知畏懼上天,也不知愧對於人。”
“朕深覺不能讓他們一再地仗恃朝廷的寬容恩典,為非作歹。”
“從今以後,朝廷將將加重對不法官員的處罰。”
“現命令二千石級彆的官員,各自核查百姓受災情況,免除他們應向國家交付的田賦禾稈。”
因著鄧綏的這一紙詔書,才真正讓受災之後郡國百姓的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軌。
而鄧綏的賢德之名,也真正的開始在百姓之間流傳。
她不僅僅隻是一個權後,而是真正的有能力成為這個大帝國的掌舵之人。
鄧綏是合格的。
但鄧綏的眉頭卻依舊不見舒展。
劉隆,之前出生在民間的那個小皇子的身體不大好了。
鄧綏表示,她真的沒出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