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聽說您急著見我,有何指教?”
輿論的事定下基調後,孫載之才見了朱爾典。
朱爾典是臨時過來的,他完全可以不用見,但是想到最近高原上發生的事,他覺得,還是和朱爾典談談比較好。
如果可以,他並不想要戰爭,更不想和英國發生戰爭。
畢竟他目前的任務是發展,發展華夏的工農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儘快做到不餓死人。
戰爭會減緩發展,甚至導致更多的人餓死。
“貴國軍隊是否攻擊了日光城?”朱爾典急不可耐的問道。
孫載之見他這副態度,眉頭輕輕一皺。
“我高原邊防軍一部,日前順利攻破叛軍踞守的日光城,收複日光城以東全部地區。”
“這件事,是我國內政,我正準備在外交部的下一次發布會上公布這件事,怎麼?朱爾典爵士也有興趣?”
朱爾典臉色黑了三分,不單純是因為孫載之,還因為英軍。
這麼輕易就讓人攻下了高原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日光城,那些草包是怎麼敢支持另一群草包的?
這讓朱爾典如何自處?要知道他前段時間還應倫敦的要求,向臨時政府抗議,指責他們派兵的行為,還放下大話了。
現在打臉了。
朱爾典一開始就覺得這件事很不好弄,還在使館內發過牢騷,但是最終還是照著倫敦的想法做了。
他想的是,他的一切行為都是按照倫敦的要求來的,總不能還有什麼責任吧?
結果,這兩天他收到不少電報,都是來指責他的。
英印方麵,將此次失利的責任完全歸結於“外交公使的失誤,未能組織華夏派兵進入高原。”
說實話,朱爾典被惡心到了。
但是沒辦法,誰讓英印地區勢力大後台硬呢?
“高原問題不單單是華夏問題,根據1906年的日光城改訂條約,華夏在高原上的動作應征得英國同意。”
“你們單方麵違反條約,大舉增兵,大英帝國為此感到不安。”
朱爾典這時卻淡淡的說道。
孫載之搞不清楚朱爾典情緒變化的原因,一時之間有些猶豫,是不是自己說錯了什麼?
“我們十分願意遵守條約,但是這件事的起因,是英國軍隊肆意入侵我國領土,已經超出了此條約允許的,商隊交流範疇。”
“我此前曾多次拖外交部向英國表達態度,我方絕不會坐視不管,高原人絕不是獨自戰鬥。”
“既然您已經提到了,考慮到當下的情況,我可以認為,1906年日光城改訂條約已經失去了他的約束力。”
“英國並不願意執行,哪怕是由英國決定的條約,既然如此,條約也就沒什麼存在的必要了。”
“我會敦促外交部,儘快同英國商討廢除1903年日光城條約和1906年日光城改訂條約的事宜。”
“希望公使閣下儘快通知英國做好準備,以免鬨出誤會。”
孫載之想了想,下了一劑猛藥。
“閣下是否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是想要發動戰爭嗎?同英國開戰?青帝國經曆過兩次,一敗塗地。”
“臨時政府也想要試試嗎?在你們還沒有去掉臨時兩個字,正式自稱為帝國的時候?”
朱爾典臉色猛地一變,威脅道。
其實這些條約在英國人動兵刀的時候就已經自動失效了,但是朱爾典不可能同意廢除。
很簡單,如果因為戰爭原因,同意廢除這個條約的話,其他條約怎麼算呢?
如果可以擴大的話,是否可以認定為,所有條約都廢除呢?
答案是可以,隻要兩國發生戰爭。
朱爾典害怕戰爭嗎?不怕,與華夏開戰,朱爾典從未怕過,他都想不到怎麼輸。
但是,英國現在沒有那麼多精力,來與華夏開戰。
華夏有數十萬陸軍,雖然他看不上,但是數量擺在那裡,英國要擺平,沒有七八萬人不行吧?
而且,換了一個領導者後,他們是否有那麼容易投降,英國也不確定。
跨越半個地球,維持十萬人以上的軍隊,甚至更多英國人對自己的陸軍沒什麼信心,所以才拉上法國人)。
英國已經經曆過一次了——布爾戰爭。
布爾戰爭的結果是,打掉了三億多英鎊軍費,將英國從戰略擴張打成戰略收縮。
問題是,布爾戰爭讓英國人掌握了黃金,用黃金穩定了其金融霸主的地位,收獲其實大於支出。
再和華夏進行一次戰爭,能獲得什麼呢?殖民地?這是一個有著統一民族意識的國家,殖民不是那麼容易的。
至於其他的,英國能撈到的,都已經撈的差不多了,再打下去,得不償失。
“戰爭與否不是由我們決定,而是由英國人決定。”孫載之聽到“帝國”二字,瞳孔不自然的收縮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