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向左側,二排向右側,三排在後麵跟進,掩護一排二排。”
“遭到抵抗,就地組織射擊,不要盲目冒進,注意減少傷亡。”
“記住我們的任務,不要上頭,敵人出來了不要盲目露頭,找機會敗退。”
開戰之前,鐘百糧不停的念叨著,就像關心孩子的老媽子一般,不停碎碎念。
“知道了連長,您都說了八百回了,我們都知道。”
一排長張順笑著看著其他班排長,最後又回頭對著鐘百糧點點頭。
“連長,我們都記住了,這次任務不拚命,就是誘敵,注意保存自身,我們都記住了,放心。”張順認真的對鐘百糧點了點頭。
鐘百糧看了一圈,勉強的笑了笑,點了點頭。
“所有人準備!五分鐘後,開始進攻!”鐘百糧把話說完,頭也不回的轉身就向著營部走去。
“順子,還是你狗日的有主意,連長那緊箍咒,念的我喲,這還沒上戰場呢,都要光榮了。”
“唉~不能這麼說,連長也是為了我們好,這一仗不好打啊!”
“誰不知道不好打?不好打就不打了嗎?咱們不上,一連,或者一營的人,總要有人上。”
“對呀,要是計劃能成,英軍外圍防線將出現一個巨大缺口,他要麼派人打回來,要麼收縮。”
一眾班排長都知道此戰的凶險,也知道此戰的意義。
這些人其實隻經過革命軍的短期培訓,讀不通四書五經,甚至隻認識一兩千個漢字,不應該有多少“覺悟”。
他們的戰鬥力,來自於傳統的當兵吃糧思想,革命軍給的軍餉夠多,他們就願意賣命。
改天換個人,也給他們這些軍餉,他們也能給其他人賣命,是否有戰鬥力,就得看他們的裝備和戰術了。
美國人不理解華人為什麼能用簡陋的裝備擊敗他們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部隊,因為他們也是為了掙錢的軍隊。
在沒有經過大革命年代的洗禮之前,隻有保家衛國的使命,能讓這種軍人發揮主觀能動性。
不然,裝備水平和軍官能力基本直接決定了軍隊戰鬥力。
而不像華人,從底層士兵到頂層的將軍,無一不是抱著破釜沉舟,殺身成仁,保家衛國的想法去的。
所以華人能承受美軍十倍以上的傷亡率而繼續戰鬥。
美軍軍法規定,超過三分之一傷亡,便能投降,因為失去三分之一的戰鬥兵種,基本上建製已經散了。
而再哪場戰鬥中,華人曾經有過陣亡率,注意是陣亡率500的軍隊。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這支軍隊全員更換了五次,全部死了,即便如此慘烈,依舊堅守陣地。
革命軍的大部分,都是前者,也就是美軍那種,大部隊最多能承受三分之一的傷亡率。
超過了,就必須進行休整,不然即便能戰鬥,戰鬥力也將極為微弱。
不過這次,恰好是保家衛國,點燃了其心中的使命感。
當然,此次趙爾豐入高原,嚴格要求軍紀,還給了高原人民以優惠。
因此,高原人對高原邊防軍極為友好,讓他們初步感受到了軍民魚水情。
所以,三連十分急迫,希望儘快擊敗英國人,將英國人趕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