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薩佐諾夫和尼古拉二世就是否動員問題打嘴仗的時候,德國人這邊也吵了起來。
不同於俄國君臣之間的吵鬨,德國這邊直接是政府內部直接開撕。
海軍大臣提爾皮茨及總參謀長萊因哈德·謝爾等人會同部分主和派人士,與以首相為首的主戰派進行激烈討論。
“冬季和俄羅斯帝國開戰,這無疑是一個愚蠢的決定。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都失敗了,憑什麼認為我們能成功?”
“那這也不是向俄羅斯帝國示弱的理由,貪婪無度的沙皇會將此舉看成我們的軟弱,隻會得寸進尺。”
“總參謀長閣下,德國真的做好戰爭準備了嗎?我看計劃,戰爭應該在1916年或者更遲發起。”
“陸軍隨時可以動員起來,我們隻需要兩個星期,就能組織起九十六個師,發動施裡芬——小毛奇攻勢。”
“我們隻需要三個月,就能像1871年我們的先輩擊敗拿破侖三世一樣,擊敗法蘭西共和國。”
“一旦開戰,帝國很可能麵臨被封鎖的情況,如果陸軍的攻勢沒能達到預計,我們很可能失去所有海外屬地。”
“不用擔心,奧斯曼人已經答應加入我們,我最近正在和南華帝國聯絡,可惜他們現在需要對付日本人,不然就簡單多了。”
“南華帝國?為什麼海軍不知道這些?”
“咳咳……”
近幾年,隨著局勢越發緊張,德國也正式開始了戰爭準備,然後,貝特曼將德國麵臨的問題擺在了威廉二世麵前。
說到底,德國是一個傳統陸權國家,近些年發展海軍是利益需要。
雖然憑借德國強大的工業和經濟能力,短時間內建造出了一支世界第二的艦隊,但是想依靠這支艦隊打敗英國人,那隻能說是在做夢。
因為德國的海軍政策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表麵上,德國海軍在提爾皮茨和威廉二世的共同堅持下才得以快速發展,但是實際上,當時的德國就是需要發展海軍。
因為利益需要!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德國開始加入殖民俱樂部,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特彆是在法國通過搜刮,輕而易舉的還完了五十億法郎的賠款之後,德國人招募的眼睛都紅了。
於是,德國人也開始尋找未被瓜分的土地。
到1897年,帝國外交大臣比落在帝國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留下了那一句名言
“一言以蔽之:我們不想動任何人手裡的那杯羹,但我們也要屬於自己的那陽光下的土地。”
為了爭奪陽光下的土地,德意誌迅速行動起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延伸他的影響力。
陸軍的局限性在此刻體現的淋漓儘致,影響力隻能隨著陸地進行延伸,但德國在歐洲,還在大陸中心區域。
所以,德國人要爭奪殖民地,隻能發展海軍,而發展海軍又要麵臨海軍和英國的直接衝突。
這些問題,德國人也看的很清楚,但是利益驅使下,德國人選擇了冒險。
一切源於提爾皮茨提出的“風險艦隊”理論,即建造一支事實存在的艦隊,英國人如果敢於來犯,將被艦隊重創,從而丟失全球霸權。
這個想法,就和恐怖的核平衡差不多。
不過核大國都知道,核彈隻有在發射架上才有威懾力,德國卻被不斷提升的實力所遮蔽雙眼。威廉二世。)
如果你是皇帝,坐擁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世界第二的海軍,身邊都是一群土豪,你會怎麼做?
威廉二世明白,當戰爭開始那一刻,就是風險艦隊理論破產的那一刻。
於是差不多從1912年,德國開始進行戰爭準備起,德國人就將精力逐漸從海軍中轉移出來,放到陸軍上。
包括擴軍,訓練預備役,儲備戰略物資,更新換代武器等等。
資源是有限的,即便是土豪英國也沒有能力同時維持強大的海陸軍,所以海軍的發展就停滯了下來。
新式戰列艦競賽時,明明德國和英國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是到現在,英國已經有三十艘新式戰列艦,還有八艘在船台上。
德國的新式戰列艦或戰列巡洋艦卻少的多,即便將船台上的船加起來都隻有二十二艘。
曆史上是二十九比十八,前無畏艦是四十比二十二。但是這個時代,德國人沒有用283小管子去糊弄,也是上了305,略微削弱裝甲。)
因為實力差距明顯,本應該是激進的開拓力量的德國海軍成為了主和派,保守的陸軍成為了主戰派。
“好了,先生們,辯論結束了。”首相貝特曼左手拿著一份電報,右手握著單片眼鏡,頭也不抬的說道。
他話一出口,會議室內一下就沉寂了下來。
“這是皇帝陛下轉交給我的,俄羅斯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陛下的回電,拒絕了我們的和平提議。”
貝特曼展示了一下電報,放下單片眼鏡,揉了揉眼睛。
“俄國人稱,除非奧匈帝國就撤離塞爾維亞,取消吞並波黑地區等做出實質性行動,否則他們不會停止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