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臣民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皇帝,很高興以華夏帝國皇帝的身份,向你們送上新年祝福。”
“過去的1年裡,我們克服了許多困難,史詩般的完成了兩個龐大國家的合並,統1了華夏。”
“過去1年是豐收的1年,是值得慶祝的1年……”
1916年1月2十8日,就在歐洲打的如火如荼,戰火波及到亞洲時,劉1鳴通過廣播電台發表了新年講話。
由長安向周圍上千公裡進行直接廣播,然後通過天線進行接力轉發,天線夠不著的地方,由飛艇充當信號中繼器。
幾十艘飛艇載著天線和龐大的設備,飛行在各個角落,光大6本土上,就得有2十幾艘才勉強夠用。
如此,西起阿拉伯半島,東至夏威夷群島,總麵積1千7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隻要有1台收音機,都能接收到廣播。
當然,耗費如此大,不僅是為了說1說去年有多好,當然這也很重要,畢竟這屬於輿論陣地。
除了用廣播增加認同感,更重要的是告訴民眾,劉1鳴想乾什麼。
有人說民眾是短視的,這1定是無稽之談,不過是所處的角度不同,出發點不同,導致在意的因素不同罷了。
就像1個饑腸轆轆的乞丐,和1個腰纏萬貫的投機者,投機者讓乞丐把錢投進股市,1年翻1百倍。
但是乞丐把錢拿去買了兩個饅頭,填飽了肚子,免於餓死的下場,然後投機者就說乞丐短視,這合理嗎?
當然,這隻是1種比喻。歸根結底是所處的角度、利益、責任的不同導致的。
“明年開始,政府將在5年內投資6十5億,用於建設8萬所小學,兩萬所中學,5百所大學。並全麵實行6年義務教育製度。”
“我們將開啟第4個5年計劃並且開展第3個規模化工業建設,預計建成兩個工業中心,4條主要道路……”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政府將在未來5年內累計投資1百5十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設備研發。”
“我們將動員全國所有人力,參與的此次建設中來。”
其實劉1鳴說了1大堆,許諾了1大堆,最重要的就是最後這1句。
劉1鳴想了很久,最終還是發現,全民參與的大包乾模式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他們製定的計劃。
也許這種模式會搞出1些問題,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這種模式極為有效的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
華夏不窮,特彆是合並以後,南華部分農業的豐富產出和工業品產出,讓華夏能夠形成自我閉環,貴金屬外流的情況1下子就好轉了。
加上歐戰帶來的紅利,讓華夏肉眼可見的開始富裕,具體表現就是政府製定的如此宏達的計劃。
類似的提議在合並之初就有了,例如普及義務教育,既能提高勞動力水平,又能讓民眾切實的感受到合並來帶的好處。
但是當時沒錢啊,整不起來。
義務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階段的事,像那種最簡陋的小學,幾間茅草屋,1塊黑板、幾張桌子板凳加上35個老師,就能開起來了,也能教1百幾十個學生。
1年花費不過兩3千塊學生教材教具、老師工資等。)
彆覺得高了,南華的教師年收入在6百塊左右,聽起來多,但是教師最起碼都經過了中學教育,還有職業技能考核。
中學教育,雖然稱不上高級知識分子吧,但是去工廠熬幾年,打磨技術,考個技術工程師還是不難的。
技術工程師工資就8百往上,還不算補貼。
要是收入太低,就算1時的熱血讓人進入了教師這個行業,又能堅持多久呢?
人,是要吃飯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都知道的道理,劉1鳴不能做流氓學資本家那套呀。
政府的人算了算,如此簡陋的小學,沒有給學生什麼福利,1年的維持費用都這麼高,財政擠1擠,擠出個幾千萬,也就能做1萬所。
聽起來是真多,但是1萬所,對華夏上億名兒童來說,杯水車薪。
至於其他方法,例如降低工資或先做某些地區的,劉1鳴都製止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工資能因為地區差異有所改動,但是不能離譜啊!
於是,義務教育的提議就這麼擱置了下來。
畢竟不是1攬子買賣,像造軍艦,擠1擠擠出來了就不用管了,剩下的是海軍的事兒,學校是要每年撥款的。
直到歐戰進行1周年,恰好是年底結算,許輝把各個部門的人都抓了過來,彙總了1年以來的經濟情況,然後大方的同意了義務教育政策。
1915財年,帝國政府關稅收入8點6億元,個人稅和企業稅十2點5億元,總計2十1點1億元,翻了3倍,遠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