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根據英國人對戰爭武器的1貫審美,馬克1型變成了倒梯形,車頭像馬克11樣支出去1部分,形成傾斜,車尾是1個接近直角的大箱子,兩側履帶稍顯圓潤。
履帶布局綜合了原馬克1型坦克和小遊民坦克的形狀,可以想象成1個倒梯形的盒子兩側裝了兩條履帶。
車身高3.2米,頂部長8.8米,底部長7.6米,寬4.5米,重36噸,裝甲依舊是6毫米。
可以說,這個數據比原版的馬克1大了不少,包括3維數據和重量。
噸位起來了,武裝自然也起來了。
裝備1門短管76毫米加農炮和兩門37毫米速射炮,76毫米加農炮在車頭上方,沒有炮塔,左右射界3度。
37毫米炮在車身兩側,如同原版布局1樣,炮廓炮。
隻有1挺機槍,在車頭位置,76毫米加農炮左下方。
當然,大英帝國依舊沒有放棄雌雄雙煞涉及,以上是雄性坦克的數據,還有雌性,車頭是1門37毫米速射炮,攜帶5挺機槍,兩邊兩挺,車頭1挺。
受到華夏帝國裝甲車的使用方法影響,英國將坦克作為步兵伴隨火力使用,計劃用於野戰中近距離提供火力支援。
雌性坦克是對第1次世界大戰的適應性改進,76毫米炮在塹壕中作用不大,機槍的作用更被重視,降低武裝加強正麵裝甲。
其戰術目標是突破鐵絲網後提供足夠的機槍火力壓製,為步兵進攻爭取機會。
搭在1台寶馬汽車發動機製造廠使用的8缸14升豪華發動機,寶馬1般將這個發動機放在大型豪華汽車上,因為它很大。
這台發動機能提供154馬力的澎湃動力,使用拖拉機傳動係統,在“充沛”的動力下,馬克1型坦克在平坦公路達到11公裡每小時,越野時速也有7公裡。
各項性能都超過原版馬克1型坦克的新坦克,應該能做出更漂亮的戰績,但是並沒有。
英國剛剛投入坦克,1共2十4輛,到凡爾登戰場,配合兩個旅,攻擊德軍側翼。
前期1帆風順,僅僅1個小時,英國人突破了德軍側翼1道進攻陣地和1道防線,前進了足足3公裡,擊潰德軍兩個團,自身隻傷亡百人左右。
英國人在接下來的兩小時內沒有遇到多少抵抗,足足前進了十公裡,然後便停了下來,等待後續部隊跟上,不然就要脫節了。
下午兩點,休整補充保養後的坦克繼續進攻,撞到了德軍炮群的覆蓋性轟炸之下。
6毫米的側麵裝甲根本擋不住中近距離彈片的傷害,炮擊結束後,2十4輛坦克損失十5輛,其中有十1輛出現嚴重損毀,必須拖回去才能修理。
不過英國人沒有氣急敗壞,他們還有5十4輛坦克在後方。
第2天清晨,6十3輛馬克1型坦克帶著3個師衝向了德軍陣地,這次進攻為了避免遭遇炮擊,坦克分布十分分散。
然後,英國人聽到了熟悉的發動機轟鳴聲。
德國人稱呼為火炮裝甲車,實際上為輕型坦克的德製坦克也出現在了戰場上。
長5米寬1.8米高2.1米,搭載1顆100馬力戴姆勒水冷發動機,裝甲6到18毫米,裝備1門37毫米炮,和1挺水冷機槍,火炮射界左右4度,公路時速十4公裡每小時,越野時速也能達到十公裡。
整體看起來,像1個盒子,正麵插了1根細細的管子。
這是德國人根據同華夏帝國進行各項武器技術、戰略戰術及情報交易獲得的數據及技術開發的步兵伴隨武器。
德國人第1眼就看出,這1款裝備了火炮的裝甲車德國人依舊認為是裝甲車)是極好的步兵伴隨火力及突破武器,戰爭之前德國人就在著手開發,希望能用於施裡芬——小毛奇攻勢。
在戰爭開始時,德國人已經生產了8量樣車,在最初的攻勢中取得了1點點成績,但是之後就銷聲匿跡了。
因為德國人發現,他們無法適應泥濘的戰場環境,複雜的機械結構極容易出故障德係標配),而快去突擊中很難有適合的修理時間。
之後德國打的1帆風順,也就更想不起來那些趴窩後被拉回後方的火炮裝甲車了。
直到最近,德國人開始焦急的尋找勝利,才想起這些武器,本著廢物利用的選擇,被送到了前線。
凡爾登作為主戰場,分到了十6輛,德軍用來做通訊車,畢竟37毫米炮太小了難以發揮作用,薄弱的裝甲也頂不住炮擊碎片的攻擊——這些是德國人驗證過的。
不過英國人將戰車投入到進攻中,讓德軍將領響起了自己也有差不多的東西,上麵還有1門37毫米炮,索性將他們派了出來。
然後,世界上第1次坦克間的對戰,就這麼出現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