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保加利亞退出戰爭時,還沒有其他協約國軍隊駐紮在其領土上,所以和奧斯曼帝國的停戰協議比起來,條件並不算苛刻。
1、保加利亞停止作戰,複原軍隊。
2、割讓約7萬平方公裡給塞爾維亞和希臘。
3、賠償2十5億金法郎。
4、保加利亞警察和6軍總數不得超過5萬5千人,不得擁有海軍和空軍。
其實保加利亞此時在戰場上正呈現優勢,雖然攻不動了,但是還牢牢占據著占領的塞爾維亞、希臘等國的國土。
按理說,他們不應該投降停戰,特彆是如此苛刻的條件。
但是,保加利亞國內頂不住了,這次不僅是物資,還有人口。
保加利亞總人口隻有4百萬,大部分為農民,工業規模很小,作戰武器彈藥來源主要靠德國和奧匈援助。
而僅有4百萬人的保加利亞,在1戰中爆兵近百萬,平均3個人就要供養1個士兵戰鬥,其中還包括老人和小孩兒。
窮兵黷武的典故,吳國也才以2百3十萬人口爆兵2十3萬,另有3萬兩千官吏和5千後宮,加起來也夠不上這個比例。
在德國的情況每況愈下後,保加利亞能收獲的物資供應也越來越少,民眾的負擔就越來越重。
最終,越來越沉重的負擔引發了保加利亞人的反對,起義軍出現。
裴迪南1世為了鞏固好自己的位置,不得不下令停止戰爭,調動軍隊鎮壓叛亂。
這麼1來,保加利亞再也無法繼續戰鬥下去。
特彆說明,裴迪南1世其實是個背鍋俠,保加利亞人是支持參加1戰的,不然誰也無法動員總人口4分之1的兵力。
所以,最終裴迪南1世並沒有得到過多的懲罰,隻是讓位給自己的長子,然後出國避難。
也就是換個國家旅遊,王國政府依舊會繼續給他提供1定金錢,供他揮霍。
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的接連投降仿佛讓人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協約國1方。
沒加入的,也在討論是否加入協約國。
在美國,與戰爭相關的產業例如船舶、鋼鐵、炸藥等企業的股票突然下跌。
在過去十年來,這些產業的股票1直處於增值狀態。
足以見得人們對戰場態勢的看法,所有人包括德裔美國人,都認為同盟國即將戰敗。
“夥計們,我們必須采取1些行動,讓美國人意識到,加入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富蘭克林在1次小會上如是說道。
這次小會參與者不多,但是身份都不平凡,首先就是5德羅威爾遜。
“那些猶太人太難纏了,除非我們能動用行政手段打擊他們……”蘭辛在1旁抱怨到。
“不能那樣做,國會不會同意的,這樣隻會讓我們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權力體係崩潰掉。”威爾遜立即出言製止。
“不僅僅是猶太人,沒有人願意真正的和他們對抗,民眾喜歡看這些報紙,這讓他們的銷量劇增,沒有商人會不賺錢。”
“除非熱點消失,失去了熱點,報紙回到傳統的道路上,這樣才有可能以交稅為交換讓他們不去報道某些事情。”
“但是,熱點是戰爭。”
富蘭克林非常憋屈的說道。
起初,這還隻是猶太人的事,後來這變成了熱點新聞,每天都會有人進行“辯論”。
如果放在現場,我們1般將其稱之為公開謾罵和人身攻擊。
這種類似狗咬狗的全社會辯論緊緊的抓住了美國人的眼球,伴隨著外貿提升生產擴大收入增加,美國人不介為此花錢意買1份報紙。
接下來,這場遊戲就變成了資本的角逐,猶太人和地方媒體合作,今天你罵我,明天我罵你,大家1起撈錢。
富蘭克林並不在意他們撈錢,而是他們撈錢讓更多的美國人接觸到了戰爭的不同角度,進而開始了思考。
此時,想推動美國參戰,難度增加了十倍百倍。
“除非禁止,不然我們的事業無法更進1步,我們必須趁這個機會,擴大我們的影響力,發出我們的聲音。”
富蘭克林口中的我們,指的是美國,或者說是美西戰爭後,帝國主義化的美國。
美國迫切的需要尋找新的市場,這需要相當的國際聲望才可以,參與這場戰爭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富蘭克林,除非你能讓資本自己閉嘴,我們可承擔不起破壞憲法·自由精神的罪名,國會會彈劾總統的。”蘭辛哪裡不知道這個道理。
而且他更想推動這些,那樣的話,他也有1份功勞,也有機會競爭下1任總統。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