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歸京求訂閱)
孫秀才的事情傳遍宥陽的時候,讓盛家人慶幸不已。
當孫秀才被革除功名的消息傳來,大老太太把盛維又給罵了一頓。
要不是那日婚宴孫秀才故意難為袁文紹,等婚宴結束,就要托媒人去孫家說親了。
要是真的如此,大老太太現在估計都要被氣死了。
好在有盛老太太幫忙說話,大老太太也沒有為難盛維。
不過淑蘭的婚事,老太太準備自己親自做主。
袁文紹對方航的表現很是滿意,雖然手段不怎麼光彩,但是他身邊正需要一個這樣的人。
正是因為對方航的表現滿意,袁文紹跟華蘭提了一嘴,覺著方航和淑蘭倒是比較配。
華蘭跟大老太太一說,大老太太讓人仔細了解了一下方航,對他也很滿意。
方家也是商賈人家,方航還有功名,雖然因為父親去世耽擱了會試,但是後麵還是可以再考。
大老太太托個媒人去方家透露了一下盛家的意思,方母高興壞了,本來還沒好透的病,也瞬間痊愈了。
不過方航那邊想要遵循古禮,等父親三年孝期滿了再成親。
無論方母怎麼說,他都不願意鬆口。
大老太太聞言後,不僅沒有生氣,還覺得方航有孝心,兩家直接把婚事定了下來。
雖說還要等一年多,但是大老太太本就舍不得淑蘭,正好可以在身邊多留一些時日。
不過袁文紹大概猜出了方航的想法,他之所以不願意現在成親,是因為家裡條件太差,雖然娶了淑蘭,盛家陪嫁肯定少不了,但是他還是想自己做出一番成績來。
給袁文紹做幕僚,他一樣可以讀書備考。
等父親三年孝期滿了,距離會試也不遠了,到時候他要是能考中,不僅能夠光耀方家門楣,也能風光的把淑蘭娶回來。
……
大周建國近百年,經過幾代皇帝的治理,汴京已經異常繁華了。
常住人口在百萬左右,加上南來北往的商人,和到汴京遊玩公乾的人,汴京常年人口保持在一百五十萬左右。
皇親貴族越來越多,導致內城住宅越來越稀缺,許多官員都隻能住在外城。
而外城最好的地段,無非是靠近內城的四個城門附近。
在內城的東城門附近,有個積英巷,這裡居住的大多都是三四品的文官,還得是家資頗豐之人才能在此置辦的起宅院。
然而有一戶人家例外,那就是前不久調任尚書台任的盛紘。
雖說尚書台任能夠在尚書省行走,經常可以接觸到各位相公,但是說到底就是一個六品官而已。
盛紘之所以能住在這裡,不得不說盛老太爺有眼光。
中了探花郎娶了勇毅侯府大小姐後,便在積英巷置辦了宅子,還把左右兩座買下來打通,盛家這套宅子倒是比其他人家還要大上不少。
這也算是老太爺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盛紘接到調令後,便派得力下人前來汴京把宅子修繕打掃了。
來到汴京後便直接住了進去。
這日一大早,盛家下人就忙碌了起來。
因為這幾日,盛家老太太就要抵達汴京了。
盛紘一個六品官,住的宅子比三四品官員還大,雖然沒有逾矩,卻也惹的不少人眼紅。
甚至隔壁人家還尋上門來,說盛家人口不多,用不著這麼大的宅子,想買下一部分來。
被盛紘以祖產不可出售為由給拒絕了。
盛紘上任,嫡母沒來,就傳出了不少風言。
說盛紘對嫡母不孝,所以沒有帶著嫡母前來。
孝對官員十分重要,盛紘這些年雖然和老太太不親,但是對老太太十分恭敬,怕的就是有人拿孝說事。
雖然隻是傳言,沒人彈劾他,卻也讓他如坐針氈。
接到老太太快要抵京的消息,盛紘連忙吩咐大娘子讓人好生打掃宅院,為的就是讓外麵的人知道。
汴京碼頭,袁文紹扶著老太太下船,後麵跟著的是被丫鬟攙扶的華蘭。
看著碼頭繁華景象,老太太感慨莫名,喃喃道:“汴京好像一點都沒變。”
出了碼頭,來到張安找好的馬車前,老太太說道:“二郎,你離京日久,事務繁多,華蘭也有身孕在身,你們就先回去吧。我還得陪明蘭去趟三清觀。”
“祖母,我再忙也不差這一時半會的,還是讓我陪著你們去吧。”袁文紹說道。
“是啊祖母,從這裡去三清觀也就多繞點路而已,耽誤不了多少時間的。”華蘭說道。
衛小娘的牌匾不能帶入盛家,隻能供奉在寺廟道觀,而汴京香火最盛的便是大相國寺了,但是大相國寺乃是皇家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