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海和王成望的爭鬥,看似是因為一件小事而起,其實是兩股勢力的鬥爭,是四海集團和國資方的第一場較量。
四海科技必須由李雲海說了算!
這一點是寫進合同裡了的。
但對方肯定不服氣。
特彆是王成望這樣的二代,依靠祖蔭當了領導,好不容易放出來獨當一麵,他當然要抖抖威風。而李雲海則要殺了他的威風!
在第一次股東大會上,李雲海如果不能掌握主動權,以後就會被對方壓一頭。
李雲海要讓對方明白,這是誰的一畝三分地。
王成望提到了趙家,這讓李雲海暗暗吃驚。
難道王成望和趙家有什麼瓜葛?
李雲海的眼神變得犀利起來,說道:“我重申一遍,四海科技的所有事情,都由我來做主,我召開這個會議,是和大家商量,但最後拍板的人隻能是我。”
王成望一臉的不服氣:“你是股東,我們也是股東,你憑什麼搞一言堂?公司不僅是你的,也是國企的,你要是搞垮了,我們都要負責!”
李雲海道:“我跟你說不著這些!你領導派你來之前,難道沒和你講明白嗎?四海科技就是我說了算!你少在這裡說這些有的沒的!你不想乾,可以走人。”
“我在體製內這麼久,第一次看到你這樣不講道理的人。我的職務不是你任命的,你無權趕走我。”王成望道,“今天這會開下去也沒意思了!關於你任性的作為,我會向上級反映!”
李雲海淡淡的道:“隨便!”
王成望甩手離場,還真的回辦公室打電話向北金那邊彙報情況。
李雲海可不會慣著他,說道:“我們繼續!”
和王成望一起的,還有一個國企股東,名叫金沙,是個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他就平和多了,也不怎麼說話。
李雲海開完會議,回到自己辦公室。
不一會兒,桌麵上的電話響起來。
李雲海接聽電話。
信息產業部的領導打來的。
剛才王成望向領導投訴了李雲海剛愎自用,聽不進同誌們的不同意見。
領導希望李雲海多一些包容心,團結同誌,有事一起商量,共同發展。
李雲海心想,成立公司之前,你們可不是這麼說的!
合同還在,白紙黑字,立著字據,四海科技由我說了算!
李雲海直接回複領導,說我們早就談妥了,四海科技的經營和管理,由我來主導,國企那邊隻能是協助。而且我覺得王成望此人不學無術,脾氣又不好,不適合在這邊管理,希望領導另外派人過來。
領導說夫妻倆還要吵架呢,同事之間有點不同意見,也很正常。你是大老板,你多寬容些。王成望剛剛派過去,不可能馬上就讓他回來。好說好歹,說了半天,才保住了王成望的職務。
李雲海也就同意再觀察一段時間,如果王成望以後還是這種態度,不知悔改,一定會換掉他。
領導又打電話給王成望,讓他息事寧人,在西州好好待著就行,不要參手管理事務,哪怕你天天出去遊山玩水都可以,反正沒有人管你,你就當到那邊去休假的。
王成望唯唯喏喏,心裡卻是不以為然。
在他看來,李雲海算什麼東西?不就是一個草根的商人嗎?不就是仗著嶽父林振邦才敢如此作威作福嗎?
林振邦眼看著就要退居二線,就跟拔了牙的老虎一樣,不用再害怕他。
至於李雲海,王成望壓根就沒放在心裡。
一個從農村出來闖蕩的年輕人,有什麼利害的?他覺得自己隨時可以拿捏死他。
西州在籌備四海科技成立之事。
郭婉華那邊傳來消息,夏鵬的工廠籌集到了資金,正準備擴建。
李雲海不用知道夏鵬的資金是怎麼來的,他隻和對方合作。
四海集團在嶺南的布局漸漸完成。
轉眼到了七月。
之前畢業季到來之時,四海集團開啟了新一輪招聘。
林芝派人到北金和上海等地方,深入名牌大學進行校招。
七月一畢業,這些學生紛紛來到公司報到。
九十年代的社會風氣相對已經開放了不少。
特彆是1992年,南方講話以後,下海經商的體製人特彆多。
大學生畢業以後,也不再隻盯著體製內,很多有誌青年願意挑戰自己,謀求高薪工作。
四海集團名聲在外,被人稱之為東方的英特爾。
這樣的科技大企業,要招應屆畢業生還是不難的。
一家企業需要不斷的有新鮮血液進來。
四海集團成立以來,從來沒有無緣無故辭退任何一個員工。
那些離開的職工,要麼是有了更好的去向,要麼是想下海開店做生意,趁著好東風拚搏一番,隻有極個彆人,是因為犯了錯誤被開除的。
在四海的工廠裡,多的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年紀最大的有55歲了,估計能乾到退休。
公司也曾經有人提出來,為什麼不把這些上了年紀的人清退?全部換成年輕人?
李雲海覺得沒有必要,年紀大的人乾活或許會慢一點,但更加穩重,也更固定,因為他有家庭要養,不敢輕易辭職去嘗試其他工作。
年輕人就不一樣了,最近辭職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乾得不順心了,就辭職去沿海城市,反正找得到工作。
李雲海以為,一家企業和體製內一樣,也需要做到老中青三代結合。
公司需要新鮮血液,需要年輕人帶來活力,但也需要老職工鎮守,需要他們帶後來者。
陳美琳放了暑假後,來到西州,在四海集團裡實習。
李雲海安排她到秘書室坐班。
梁伯年到任後,對全省的經濟發展做出了新的規劃。
三個基本點,一個中心,四大產業園區的布局,正在緩緩形成。
西州因為有了四海產業園區,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商前來試水。
大家都相信,西州既然能培能出四海集團這樣的巨無霸企業,說明這邊的營商環境好,肯定也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企業。
七月份,省裡召開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招商會。
梁伯年親自打電話給李雲海,邀請他出席會議,並要求他做重要講話。
在商界,李雲海就是一張活名片,也是招牌。
隻要有他在,總有人想過來聽聽他說什麼。
一個人若是成功了,不管他說的是什麼,彆人聽了都覺得有道理,當成金玉良言來實踐。
李雲海和梁家人私交還不錯,欣然答應。
招商大會在省展覽館舉行。
當天,李雲海帶著蘇紅和陳美琳參加大會。
不知道梁伯年使用了什麼手段,招來了那麼多的商人。
展覽館裡人山人海,跟趕集一樣熱鬨。
唐玉霞負責商業工作,當然也在現場。
李雲海到了以後,梁伯年率眾前來迎接,邀請他到前排入座。
“梁領導,你們真厲害啊!這次來了多少投資商?”李雲海笑著問道。
梁伯年道:“不多,也就三百多家企業,不過每家企業都會派幾個人前來,看著就有一兩千人了。”
李雲海剛落座,就不斷有人上前來找他,和他握手寒暄。
一個戴著金框眼鏡的中年男人,名叫湯子鴻,自稱來自香江,這次過來考察西州的投資環境,和李雲海聊了很久。
李雲海當然是盛稱西州的好,說歡迎你們前來投資。
湯子鴻推了推眼鏡,問道:“李總,請問,四海集團能成功,主要是有哪些因素?”
這個問題問得好。
李雲海還真的沒有認真的思考過。
四海集團為什麼能成功?
是因為他是重生者嗎?
但是說實話,重生前的那些技能,他並沒有用上多少。後世那些經驗,和這個時代也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