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
他這話一出,整個會議室的溫度都下降了好幾度,大家仿佛都聯想到了曾經那一起著名桉件。
“這個好,很有特色!”
與其他人不同,顧淼倒是很欣賞這位編劇提出的想法,覺得這才是他想要的,極具本土特色的事件。
“完善一下,走路撞人我覺得有點不妥。”
“這樣吧,改成少女騎自行車上學途中,發現了一位被車撞倒的老人,好心去攙扶,幫忙喊急救車結果反被誣陷。”
顧淼越說越來勁,繼續講述道:“周遭的同學、老師、父母全都不相信她,都覺得她是騎車撞人的凶手,這才讓少女產生了怨恨……”
扶老人,這可太經典了。
以此作為動畫第二集的劇情,顧淼覺得很合適,同時也很符合國情,能夠喚起無數觀眾的情感共鳴。
那除了碰瓷外,還有什麼是比較有本土特色的事件呢?
顧淼認真想了想。
國內發生得比較多,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惡性事件,大概就是父母老師都漠視的校園暴力了。
“小孩子打鬨嘛!”
“又沒留下傷口……”
很多人都以為,隻有那種傷害到身體,造成人身傷害的暴力事件,才能稱之為校園暴力。
其實不然。
心理傷害也是傷害!
往往一些沒有留下傷口,在老師和家長眼裡微不足道的打架事件,卻能對孩子造成一生都難以撫平的心理傷害。
這也是顧淼覺得,需要在動畫裡體現出來的一點,用切切實實的劇情告訴大家一個道理:
不要覺得,校園暴力就一定是造成身體上的損害,心理傷害同樣值得重視!
“顧總,是不是重複了?”
有編劇質疑道:“動畫第一集的劇情,不也是這方麵的故事嗎?咱們再做一集,豈不是與第一集的故事差不多?”
“不,這不一樣!”
顧淼認真想了想,然後給出答複道:“第一集講的是校園霸淩,我說的是校園暴力,這是有本質性區彆的兩碼事。”
校園暴力,往往伴隨惡性暴力事件,主要是指肢體欺淩相關的校園欺淩。
手段也更直接一些。
如果說校園霸淩,霸淩者還會為自己披上一層“偽善”的外衣,編造或捏造一個理由才去欺負受害者。
那校園暴力則完全不同,看你不爽,那就直接擼起袖子給你來一頓暴揍,妥妥的惡性暴力事件。
“不過……”
解釋完這兩者的大致區彆後,顧淼又解釋道:“其實也不用單獨做兩集,我說的隻是個大概,不一定非得照我說的去做。”
能做的事件太多了,不一定非要死磕這兩者之間的區彆。
除了碰瓷以外,顧淼還想到了一個很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件,也可以說是特殊群體——留守兒童。
這個群體,如果有心想做的話,其實也能單獨做一集,估計效果也是很炸裂很催淚的。
但想法歸想法。
時間有限,劇集數量也有限,第一季不可能將所有的事件全都囊括其中,否則第二季第三季還做不做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