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陰陽山上依舊空空蕩蕩,隻有古鬆俯身,青草如絲,山風日夜不停地吹拂,一點也沒有道觀存在過的跡象。
田中穀物也無人割取。
……
幾天之後。
山中道觀前已經憑空多出了一個深坑,有一條溝壑連通溪流,將水引來,彙成一個小池塘,又通過另一條溝壑重新彙入小溪,形成活水,三花娘娘從山下溪河中捉了不少小魚小蝦來,甚至還按著道人的指引,拔了水草來,全部扔進池塘中。
道人則已經收拾好了行囊,重新放上馬背,帶著馬從道觀中走出來。
“三花娘娘好了嗎?”
“三花娘娘好了。”
“那就走吧。”
道人還是拄著竹杖,走出兩步。
“吱呀!嘭!”
身後的道觀大門自動關上。
“等我們下次再回來的時候,這個小湖裡就會長滿魚兒嗎?”
“多半會的。”
道人很喜歡三花娘娘的描述——
長滿魚兒,長滿兔子。
有一種栽種與收獲的感覺。
還有這小池塘也是。
貓兒叫它小湖。
真是處處都是與人不同的想法。
道人左右環顧一圈,又回頭看了眼這間道觀,心中自然是有些不舍的,卻也沒有過多留戀,本身也就是順道回來看看,很快便又往前了。
隻等七年之後再回來。
雲霧再次遮掩了山上。
道人帶著三花貓與馬兒,叮叮當當的沿著山間小路下山,伴溪而行,天上還飛著一隻燕子。
經過村莊,再走二裡,便上了大路,過了靈泉縣,走了小半天,又踏上一條隻能一人通行的小路。小路彎彎曲曲,一邊是田,一邊是土,通往一條被千年古柏所遮蓋的官道。
柏是古柏,路是古路。
正是金陽道,翠雲廊。
道人停下腳步。
身後馬兒貓兒也都停下腳步,搖晃的鈴鐺聲也為之停歇了下。
隨即道人扭頭看去——
果然看不見那座熟悉的山,也看不見道觀了。
“……”
道人笑了笑,邁步往前。
眼前頓時一暗,被曬得發燙的頭皮也感到一陣蔭涼,茂盛的古柏將陽光遮了個七七八八,前方是一條坑坑窪窪的石板古道,古道上滿是透過古柏枝葉的陽光留下的斑斑點點,明暗分明。
十三年前的他也是從這裡上的金陽道。
隻是當時上了金陽道後,道人是往右手邊走,如今卻要往左手邊走。
然而金陽道乃是虞朝為了打通逸州到關中平原修建的古道,並不能通往雲州,於是走出不遠,茂盛的古柏便逐漸消失了,金陽道這條美麗而傳奇的古路也在道人的腳下到了頭,轉而踏上與金陽道相連的另一條古路,同樣傳奇的一條商貿路線——
五尺道。
逸都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雲州在茶馬互市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茶商馬商同樣不少,為了方便逸州到雲州的交通,便專門有了一條連通逸州與雲州的商貿路線,便是五尺道。
五尺道顧名思義,寬約五尺。
同樣是虞朝修建的,卻要比金陽道窄上不少,沿途也沒有那麼多的古柏。
不過從逸州到雲州多有大山,修路很多時候都要開山鑿岩,艱難重重,能修出這麼一條規範的五尺道已是不易。況且行走其中的商人也多是用善於爬坡上坎的西南馬馱運貨物,這麼一條相對較窄的官道已經足夠滿足需求,比原先的山路要好走許多。
道人沿著這條路,往西而行。
又是沒有走過的路。
路上常有客商行人,因為路窄,雙方交錯而過時離得更近,互相能將對方容貌看得清清楚楚,隻是這一生的緣分大抵也就這麼多了。
這一路風景還不錯,常有大山。
感覺得到海拔在略微升高,也能感覺到氣溫一天比一天涼,身旁山中草木一天比一天綠得淺、黃得深。
“先生,入秋了。”
“是啊。”
“雲都還有大約四百裡,雲都的天氣好像要比這樣暖和很多,好像還在春天和夏天。”
這條五尺道直接從逸都通往雲都,中間幾乎沒有可以混淆的岔路,且常有山泉,除了偶爾道人興致來了,非要去登山,燕子探路尋溪的本領在這條路上幾乎沒了用武之地,於是常常飛到遠處查看,給他講前方的情況。
“果然四季如春啊。”
“先生是打算在雲都過冬嗎?”
“雲都也可以。不過聽說沼郡風景更好,最好在沼郡過冬。”宋遊是早就想好了的,“過完這個冬天,再去雲州南部。”
“知道了。”
燕子記下了沼郡。
準備明天先飛過去看看。
一路上妖鬼同樣很多。
來往商旅都是熟客,每天從哪裡出發、又在哪裡落腳幾乎是固定的,隻要中間不睡午覺睡過頭,不因彆的什麼而誤了行程,幾乎不會有晚上到不了目的地而露宿荒野的事發生,道人則隨心所欲,常常天黑了找不到住處,露宿山野,被妖怪所攪擾。
或者乾脆便住進了妖鬼開的旅店中。
還好三花娘娘警覺,燕子也警覺,常常是他在睡夢之中,完全不知道,妖鬼就已經被除了。
大安三年秋,道人總算到了雲都。
此時的雲都隻是一座西南方向的小城,雖然也是一個州的治所,可無論經濟還是文化,卻與逸都完全沒得比。
不過天氣是真的很好。
……
四千字求月票!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