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後續關於這本書的評價卻出現了兩極分化。
於東的忠實書迷們,表示這本書非常好,為國內科幻注入了一股新的潮流,生物朋克這個國內科幻極少提到的概念卻被於東營造出一種新體係即將誕生的感覺。
但是不喜歡的人卻認為這本書過度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完全脫離了科幻小說的本質,而且小說中的生物朋克一點都不先進,反而像是一個破落末世,故意退化社會結構。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小說裡麵對西方國家醜化太多,把中國寫得太厲害,屬於夜郎自大的自嗨情節。而且這部分人還大多不是普通人,都是知識分子。
他們認為於東蜷縮在國內寫科幻,不能放眼世界,眼界太小,認不清中國與世界的差距,也不了解國外的民主優勢,這樣肆意地臆想會給受眾錯誤的引導。
這些人還說得振振有辭:一個國家想要發展,一個民族想要發展,首先要看到彆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不能抱著嫉妒心意圖用虛構的劣質文學來消除自己的自卑。
這話說得還真沒錯。
但是卻用錯了地方。
於東也不知道這些人怎麼突然關注起科幻小說來,不過有了他們的關注,反而對小說的銷量很有益處。
被他們罵著罵著,書倒是越來越好賣了。
不但這本書越來越好賣,科幻小說也一下子出圈了。
好多人買了書之後,還都要罵上一句,這些人不僅僅罵於東的科幻,連於東的其他作品也都罵上了。
說於東在主流文學界不停地搞批判,揭露社會黑暗,到了科幻界卻開始討好政府了,妄圖用科幻小說走紅色文學道路,是個不折不扣的兩麵派。
又有人把《第二世界》扒了出來,說這本書裡麵其實就有媚上的苗頭了,因為小說裡麵經常若有若無地提到中國的科技發展最為迅速。
其實於東也沒預料到這次引起的反響這麼強烈,因為他已經在《最後的城》裡弱化了中國的力量。
但是即便如此,還是有這麼多人看不慣。
也就是說,這些人的自卑心已經超過了於東的想象。
搞笑的是,新一期的《讀者文摘》裡麵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後的城市》,而且作者筆名叫乾東。
這篇文章裡麵說了好多美國那邊的優勢,列舉了不少“證據”,證明美國是民主國家,被跨國公司掌控絕對是無稽之談。
不過這還不是最搞笑的,最搞笑的是,這一期的《讀者文摘》剛發布沒兩天,於東就收到他們編輯部的來信跟他約稿。
而且邀稿理由冠冕堂皇,說是為了促進學術交流,兼容並蓄,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一起提出來大家相互學習。
於東覺得挺有趣的,你《讀者文摘》什麼層次的雜誌,也好意思談學術交流?
學術交流跟你沾得上邊麼?
連乾東和《最後的城市》都出現在他們雜誌上,這個雜誌還有底線和立場可言麼?
後世有人說《讀者》是公知聚集地,雜誌的意識形態有問題,這可冤枉他們了。公知不公知的,跟《讀者》關係不大,他們隻不過看什麼流行就刊登什麼,隻是恰好某段時間國內外信息不平等,國內民眾對國外好奇,所以隨便編個國外的段子都很吃香。
於東還給他們回了封信,“委婉地”拒絕了他們。
“貴刊致信與我邀稿,無奈才疏學淺,恐難勝任,故此拒絕。不過我倒是可以為貴刊提供其他幫助,貴刊最近因為刊名官司纏身,我看官司不用打,貴刊肯定先投降,不如我先為貴刊想個名字,去掉文摘兩個字,單叫《讀者》,貴刊如果覺得可行,直管采用,本人不收取任何費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