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內容很長,可能是為怕百姓看不明白,將一條條都說得比較詳細。甍
總結而來有這麼幾條:
——連邊兩城百姓落戶問題。
一是有戶籍的,可拿著戶籍冊先到官府進行登記,之後官府會進行落戶安排;
二是沒戶籍的這類,宜城倒也沒將沒帶戶籍的歸為流民,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就如邊城百姓,幾乎有一半都沒帶戶籍。
這類可以由有戶籍的人朝廷擔保,或是官府可證明,就可重新辦理戶籍,有了戶籍自然就可以登記後等候官府安排。
——落戶後的賑災糧問題,不過在宜城這兒不叫賑災糧了,因為不是朝廷上麵發來的,都是周文珣和閔知府倆從宜城的一眾商戶那兒硬摳來的。
閔知府給起了名兒叫‘救濟糧’。甍
邊連兩城百姓落戶後,可憑新戶籍領半年的救濟糧。
——邊連兩城百姓落戶宜城後的未來生活問題,也就是房產田地這些。
對於房產並無明的規定,畢竟各個村鎮對這一塊都有他們自個這樣或那樣的規矩,就是官府也不好過多的乾預,隻能靠災民們自己。
不過對田地是有著明文指示,兩個字開荒。開多少出來都是百姓自個的,且三年內不收稅;三年之後十年內都隻收二成糧稅。
——最後,則是對白鶴國災民的安排。
同樣準許辦理新戶籍,不過在待遇上自然沒有自個國一家的百姓好,畢竟一個是親的一個現在連收養都隻能算勉強。
救濟糧隻有三個月,房與田地這些,也隻是租給你,啥時候能真正的屬於你,那得看啥時候你能得到村裡其它人的認可,有他們的擔保。甍
是瞅著不公,可白鶴國災民那邊沒一個人出來鬨騰。
也是,他們早已無家可歸身無一物,現在能有一個安身之地能活著,還要啥自行車?
扯遠了,回來。
告示中其它和昌員外都無關,就救濟糧和開荒免稅那兒,可是把昌員外給打擊得不輕。
要命嘍,這生意可還咋整?
好在昌員外在災民還沒進城前,辦了件原可以讓昌家盛個兩三代都沒問題的大好事兒。
當初周知州和閔知府得知邊連兩城受了大災立刻就未雨綢繆的向宜城的各商戶‘借糧’,有些人是真善,有些是彆人捐了我也不好不捐,總之整個宜城數得上號的大戶人家,都多多少少的不是捐糧就是捐銀,儘了份心意。甍
昌員外這個糧食大戶,這時哪好一糧不出啊?
你要說這人蠢吧,他深知為了麵子、為了他們家的將來,他們家這時是不僅要出糧,還不能出得比彆人少。
整個一大倉庫二三十萬斤的糧全捐了,真真是打開倉庫之門的任衙役們隨意去搬,那叫一個大氣。
可以說是搏得了整個宜城人的讚揚,周知州還為此準備定做個牌匾送他。
若有這塊牌匾在,子孫後代自然就會受其蒙陰。
可你要說他不蠢吧,捐給官府的糧裡麵竟然一大半都摻了細沙!!!
這已經那什麼了,不過周知州和閔知府都沒準備將此事拿出來說,倆大頭頭都當這事兒不存在。甍
一來發現得早,也就是勞累一下,用小孔洞的簸箕就能將細沙瀝乾淨。何況將沙子瀝乾淨後,昌員外還是捐糧的第一大戶。
二也是官府需要昌員外這麼一個‘無私’又‘愛民’的仁善商戶做個表率,來引其它手裡有小錢錢的商戶們再多掏一點,減輕下官府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