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古劍。
劍最初其實不屬於中原地區的原創兵器,而是從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傳入,但中原地區卻將劍文化給發揚光大。
迄今所知最古老的劍為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約為公元前十五世紀的早商時期的,劍身長二十多厘米。
春秋之前的劍,一般都比較短,均在二十到三十厘米之間正因如此,春秋的刺客才能把劍藏在魚腹、書卷當中)。
那時候大規模的戰爭主要用戈“戈”字代表戰爭也由此而來),不用劍。
劍也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用的,必須是君子,用來耍帥其實多過於殺人。
而且,在劍出鞘之時,君子必須要手掐劍指開劍氣,一來將自己的氣脈灌注於劍,做到人劍合一,二來禮貌地表示我現在要用劍乾你了,請準備好。
到了春秋末期,劍開始變長至五十到七十厘米。
秦朝之時,為了利用劍進行搏殺,劍長加到了八九十厘米,劍身前端專門鍛造“束腰”造型,主要功能是為了穿透對方的鎧甲之時增加力量和速度。
唐朝時期,由於禁銅,加之冶鐵業的發展,兵器用刀多過於劍,唐刀成了大名鼎鼎的存在櫻花國的武士刀,其實就是學咱們的唐刀,這點不容置疑)。
再往後,劍的鑄造變得五花八門,材質上銅鐵鋼金銀木皆有,長短也沒統一的製式,用劍之人也不講規矩了。
眼前這把劍,屬於典型的秦青銅寶劍。
我很想去摸。
但考慮到我現在的身份隻是一位下屬,旁邊還有翻譯看著,隻得強忍。
小虎娘胡沁戴上了旁邊的手套,拿起了劍,先仔細端詳了一會兒。
爾後。
她問:“可否擊石鑒定?”
翻譯點了點頭,拍了一下手掌。
帳篷外麵進來一個人,抱著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還包了一層厚厚的布。
這是為了防止損害寶劍的劍尖。
看來早有準備。
其實就這質量的青銅劍,石頭外麵不包布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但這畢竟是寶貝,容不得任何閃失。
翻譯說道:“請!”
小虎娘胡沁點了點頭,示意我們散開。
她開始耍劍。
這一耍。
我算是知道了什麼叫鑄劍世家後人。
小胡娘胡沁劍指一掐,一把青銅劍讓她耍的劍花朵朵,姿態無比瀟灑,猶如古代的女俠,到最後,她嘴裡矯喝一聲,一聲悶響,劍尖猛地擊在了包著厚布的石頭上。
讓人驚歎的是。
劍身竟然瞬間彎曲成了一個弧度。
小胡娘胡沁借著劍身弧度回彈的力道,迅疾拔劍,身軀躍起,往後退,餘力的慣性,竟然退了幾米遠才落定。
她收劍站立,臉上露出欣喜。
這是鑄劍世家後人對寶劍發自內心由衷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