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頒發的是年度最佳女歌手獎。
不出意外,這個獎項最終被陳雪琪獲得。
過去一年,陳雪琪在歌壇表現也非常強勢,《遇見》、《勇氣》這些單曲爆火就不說了,《我隻在乎你》這張專輯直接爆炸,銷量比王軒的《童話》銷量還高。
雖然最佳單曲頒發給了王軒,但僅憑借《我隻在乎你》這張專輯,陳雪琪就足以拿下年度最佳女歌手稱號,連一個像樣的競爭對手都沒有。
陳雪琪上台領獎,當她捧起獎杯的那一刻,也意味著她正式成為了華語樂壇公認的天後。
整個現場都在喊著她的名字。
等現場聲音停了下來之後,陳雪琪也發表了感言:“我要感謝那些以前不看好我的人,是他們讓我更加努力,打磨自己的唱功,證明自己並不是花瓶,證明自己也可以唱好歌,以唱歌的方式來獲得大家的認可。
但我更要感謝我的男朋友,沒有他,我或許也能捧起這個獎杯,但絕不是現在。也是他在我遭遇挫折,在我懷疑自己,一度想要放棄的時候,在背後支持著我,鼓勵著我。我想告訴他,遇見他絕對我是這輩子最幸運的事,他是上天賜給我的最好禮物。感謝遇見。”
陳雪琪這個感言一出,很多人都在尖叫,“嫁給他”、“嫁給他”之類的呼聲很高。
陳雪琪笑著說道:“這事你們得問王先生才行,他做主。”
導播聞言,也很會搞事情,將鏡頭對準王軒。
王軒攤了攤手:“這有點難辦啊。琪琪說過,她三十歲之前不想結婚。”
陳雪琪聞言橫了王軒一眼:“那話能作數嗎?那時咱們就剛剛認識好不好,就見了一麵。而且我不是還設了另外一個條件,或者等我成為天後也行?現在我成天後了。”
陳雪琪說完這話就後悔了,這不顯得她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嫁給王軒嗎?而且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
果然,現場直接起哄。
“她急了”、“她急了”之類的聲音直接在網上刷屏。
“哈哈,看來琪琪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嫁給我了,行,回去之後必須安排。”王軒笑道。
“......”
安排是不可能安排的,王軒暫時還沒有結婚的打算,主要他和陳雪琪還年輕,二人現在實歲都沒23呢。再一個,天海現在還處於發展階段,一切都不穩定,很多事情都離不開王軒。總不能結完婚之後,就回天海做事吧?
蜜月呢?
若是不度個蜜月,他二人的婚姻還完美嗎?
王軒想給陳雪琪一個盛大完美的婚禮,不想讓二人的婚姻留有遺憾,若是現在結婚,這個很難做的,隻能等天海穩定下來再說。
音樂盛典終於在眾人合唱一曲“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迎來了結束。
但屬於他的風暴才剛開始。
盛典過後,王軒的名字就刷爆了網絡。
媒體也用了大幅篇幅,報道王軒奪得多個大獎的事情。甚至用“前所未有”這個詞來形容這次音樂盛典。
也確實前所未有。
王軒拿的獎太多了,詞曲大滿貫,歌手準大滿貫,就差一個最佳專輯獎而已。可問題他又拿到了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啊。此外,王軒還拿到了最佳影視金曲獎,包攬了6首十大金曲,拿到了年度最佳金曲製作人獎。
最佳專輯是他作的歌,年度最佳新人和年度最受歡迎新人是他的歌捧起來的....
看到沒,音樂盛典重量級獎項,王軒包攬了大半,就好像這次音樂盛典就跟王軒家開的一樣。往年彆說出現這種情況,有人能單獨拿個歌手大滿貫或者詞曲大滿貫就非常不錯了。
“王軒雙大滿貫”的話題很快就衝上了熱搜頭條,且除了熱搜第三被“天後陳雪琪”的話題占據。熱搜前十幾乎全是和王軒相關的話題,可見王軒的熱度之高。
很多路人原本對娛樂圈是不感興趣的,可看到王軒的名字這樣刷屏,還是忍不住點開這些話題,待看到王軒和陳雪琪居然穿了情侶裝上台領獎的時候都樂了,就感覺王軒和陳雪琪很有個性,居然在這種場合撒狗糧。
還有不少人聽完王軒的獲獎感言內容之後紛紛點讚,都稱讚王軒是有思想有見地。
明星就該這樣,不怪你賺錢多,那你在賺錢的同時,起碼得肩負起公眾人物的一份責任,比如引導正確的三觀,再比如為國家的文化推廣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若隻知道圈錢,那這樣的明星一個屁用!
不少路人看完王軒的獲獎感言之後,紛紛路轉粉。三天左右,王軒的微博關注量居然又漲了100萬,總關注量已經3750萬了。
陳雪琪也漲粉很多。目前微博關注量已經突破2800萬了。
每次看到陳雪琪爆火,成昆就牙疼、心疼、蛋蛋疼。真想狠狠地衝進董事會,罵那幾個隻會下半身思考的董事有眼無珠。
但其實,成昆本人也沒想過陳雪琪能那麼火的。不然就算那些董事暗示,他作為華藝的直接管理者,捧陳雪琪依然能夠做到。
杜成飛、鄧紫晴的人氣也有不小的增幅。一個音樂盛典,天海獲益最大。
可惜去年天海的主要成就在是在樂壇,在影視圈就幾乎顆粒無收了。
除了《一起同過窗》被金鷹獎提名為優秀電視劇並獲獎之外,今年1月開始的華表獎、和2月舉行的金雞獎中,天海這邊連一個獎項提名都沒有。
不過倒也正常,畢竟去年天海連一部像樣的電影都沒有啊。
話說回來,去年,天海還是拍了好幾部電影的,但都是小製作,新人演員,新人導演,官宣的時候,影視圈都沒人關注。
劇本在打上來的時候,朱旭和李濤一看就知道這些劇本一般,大概率要撲街,但本著鍛煉新人的原則,二人還是審批了這些電影項目。
反正投資都不大,就兩三百萬,天海還虧得起,萬一他們看走眼了呢?
再一個,賺不賺錢並不重要,朱旭和李濤就沒想過靠這些新人導演拍攝的小製作電影賺錢,而是想看看能不能湧現三兩個人才。
隻要有一個新人導演能夠冒頭,天海就賺大了。
這不,朱旭和李濤就在天海的一乾新人導演中發現了一個人才,拍攝的電影雖然撲街了,但在影片中展現出來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非常不拘一格。
這樣的人才,若跟著一個有經驗的老導演鍛煉個兩三年,將拍攝手法磨練嫻熟,肯定會是一把好手。到時再弄點好劇本,就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