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曉行夜宿,穿州過府,張正道專撿官道大路行進,走了二十餘日,越過了京畿路,便到了京西北路的孟州地界。
此時已是二月中旬,冬已將殘,回陽微暖。
一路所過,張正道方知這大宋境內,已有衰敗之象。
他在清河縣時,每日打理酒樓,與姐兒調笑,隻覺得海清河晏,歌舞升平,百姓安居樂業,是個太平盛世。
再下杭州之時,因為一路儘皆走的是水路,不曾上岸,再加上那杭州城內,人煙稠密、店鋪林立,瓦舍酒肆樣樣齊全,百姓富庶安樂,吟賞煙霞,一派錢塘繁華景象。
此時,自京東西路鄆州城出來,經過京畿路,再到京西北路,所過州府縣城甚多。
正所謂見多識廣,張正道但見不少村鎮衰敗,屋舍田園荒蕪,隻聽聞那鄉野老人言語,朝廷苛捐雜稅、賦役日益繁重,且地方官吏侵漁,百姓早已是苦不堪言。
“人皆不堪命,遂皆去而為盜。”便是如此。
沿途之中,山匪橫行,若是僻靜之處,不知有多少剪徑毛賊在等候。
有道是,自古帝王不務正業,黎民百姓水深火熱,這盛極而衰,亙古不變之理。
如今,趙官家大興“花石綱”,重用權奸,搜刮天下,汴京城的紙醉金迷,花團錦簇,繁華之至,實難看到這盛世之下的隱憂。
走這一路,雖還未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但也觸目驚心,令張正道心憂不已,臉上陰雲密布。
這盛世大宋,已是危機重重,敗象已現。
張正道的心中,卻是頗為惋惜,隻因,寧做太平犬,莫作亂世人!
興,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待到了孟州地界,張正道的心情方才緩解一些。
這孟州古稱河陽,擁有“一美一文一仙”之說。
“天下第一美男”潘安,曾出任河陽縣令,且頗有政績,令全縣遍植桃花,遂有“河陽一縣花”之典故。
“一文”,指的便是大唐“文章巨公”韓愈,亦是河陽人士,且又葬在這裡。
至於那“一仙”,便指的是韓愈的侄兒韓湘子,民間百姓口口相傳的八仙之一,亦是河陽本地人士。
大唐武宗會昌三年,升河陽為孟州,領河陽、濟源、溫、汜水、河陰五縣為屬邑,隸河北道。
至大宋立國,孟州駐河陽縣,屬京西北路,下轄濟源、王屋、溫、氾水、河陰五縣。
孟州地處黃河北岸,毗遙向太行山。
眾人這一日,隻行到一個矮嶺前,但見此地,草木蒼蒼,溝壑縱橫交錯,隻有一條大路,堪堪可行車馬。
“大官人,到了孟州道了。”陸小乙叫道。
張正道在迷迷糊糊間驚醒,定了定神,掀開車簾,往前望去。
隻見不遠處的大路旁,豎著一塊巨石,上麵刻著:孟州道。
張正道的精神為之一振,想來這就是孟州嶺了,待翻過這座土丘,下麵的大樹林邊,就該是那有名的十字坡了。
“翻過這座土丘,就離孟州城不遠了。”張正道轉頭對武鬆三人道。
兩個防送公人亦是精神為之一振,這半個月來,人多的地方,便下來走路,無人的地方,便窩在車裡,倒也沒遭多少罪,這算是有史以來,最為輕鬆的一趟押解之旅了。
“可算到了。”孫吉深了一個懶腰,又對武鬆道:“過了這山嶺,還要麻煩武兄弟,戴上這短枷。”
武鬆道:“這個自是無妨。”
“繼續趕路,翻過這土嶺。”張正道則是吩咐陸小乙繼續前行。
待車馬顛顛簸簸的翻過孟州道,直奔這土丘之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