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深吸一口氣,心中暗自思索。
朱標微微一笑:“既然如此,我便同意與陟陸大臣結盟。但為了大明的未來,我希望我們能更加謹慎,確保一切都有序進行。”
陟陸大臣輕輕點頭,“太子英明,我一定會配合太子的計劃。”
朱標站在太子府的庭院中,夜幕已經低垂,遠處的宮牆在月光下泛著一層薄薄的銀光。
“太子,今日巡查後的民間反應似乎不如預期。”李忠的聲音打破了書房的沉默,他步入書房,神情有些複雜。
“百姓們雖然對太子軍的勝利表示支持,但一些地方的民間輿論卻並不如我們所想。”
朱標轉過身,麵色沉靜,“什麼意思?那些百姓到底在說什麼?”
李忠沉默了一瞬,才繼續道:“據傳,一些百姓開始擔心太子對於政治權力的掌控,尤其是關於太子軍的擴張。部分人甚至認為,太子太過年輕,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難以應對未來更為複雜的局勢。”
朱標的眉頭緊鎖,眼中閃過一抹複雜的情感。
“百姓的憂慮,顯然並非空穴來風。儘管太子軍在戰鬥中屢次獲得勝利,但如果民眾心中仍存疑慮,那將是我最大的軟肋。”
李忠低頭點頭,“太子,是否該親自走訪民間,親自聽聽百姓的聲音?通過直接的互動,也許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朱標聽後,沉默片刻,眼中閃過一絲決然。
於是他轉身,對李忠說道:“安排一下,明日我親自出巡,去民間走一走,看看百姓到底有何憂慮。”
李忠微微一愣,隨即恭敬道:“太子英明,明日便讓下去安排好。”
朱標緩緩轉身,凝視著窗外的明月,“若百姓不信任我,即便是權謀,也難以讓我站穩腳跟。父皇或許能給予我權力,但如果我不能得到民心,又如何能真正掌控大明?”
第二天清晨,朱標與朱瀚一起出發,帶領幾名隨侍和官員,悄無聲息地前往京城外的一個鄉村。
來到一個名為“春暉村”的地方,朱標下馬走進村子,身穿樸素的長袍,麵容並未刻意掩飾。
村民們見到太子,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目光中帶著些許好奇與敬畏。但朱標沒有立刻發號施令,而是親自走向一名正在劈柴的老者。
“老伯,今天天氣不錯,您辛苦了。”朱標笑著開口,聲音溫和,語氣親切。
老者愣了一下,抬頭看著眼前的年輕人,眨了眨眼,“你是……太子?”他有些猶豫地問道,但並沒有像大多數官員那樣恭敬,而是看上去有些疑慮。
朱標微笑點頭,“正是。我隻是想了解百姓的心聲,看看大家的生活如何。”
老者看著他,似乎在思考,“太子軍打了大勝,百姓們雖感高興,但心裡總有些憂慮。你們打勝仗是好事,但畢竟……畢竟啊,世道變得太快,誰能保證這天下是太子一直穩得住?百姓心裡總會覺得,做事還得靠自己。”
朱標沉思了一下,低聲道:“老伯,您是說,百姓不信任太子?”
老者微微搖頭,“不全是吧。是這些年的變化,太快了。以前的太子,父皇的太子,都過得安穩,哪像現在,天下局勢動蕩,百姓怕的是,來日會不會又換了天?你說,你們能打勝仗,可老百姓的飯碗能穩嗎?”
朱標默默聽著,心頭一陣愧疚。百姓的憂慮,確實不是憑空而來的。他低下頭,輕輕對老者道:“我明白您的擔憂。我一定會竭儘全力,為百姓們安定生活,去消除這些不安。”
老者微微點頭,“好吧,老朽的話也不過是給太子一個忠告。你若真心想做好,也隻有一步一步地走,讓百姓看到。”
朱標向老者深深一禮,“謝謝您的指教。”
他站起身,轉身看向周圍的村民們,目光中帶著一股堅定的力量。
“皇叔,聽見了嗎?”朱標轉向朱瀚,眼中閃過一絲沉思,“這些民間的聲音,比任何政治的較量都要真實。百姓需要的,不僅僅是勝利,而是安穩的生活。他們需要看到,太子不僅能帶領大軍打勝仗,更能為百姓解決生活中的困境。”
朱瀚微微一笑,點了點頭,“標兒,你終於明白了。朝堂上你可以用權謀、用策略,然而,最重要的,始終是民心。若你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那麼即便贏得一時的權力,也無法長久。你這一走訪,正是一個契機,讓百姓知道,太子並非遠離民間的空中樓閣,而是心係天下的真正帝王。”
朱標深吸一口氣,“我會更加努力,讓父皇、讓朝堂、讓百姓都看到,太子能為大明創造一個更穩定的未來。”
一天,朱標帶著隨行人員來到一座貧困的村莊。村裡的百姓大多年邁且貧弱,眼見太子降臨,紛紛紛紛聚集到村頭,眼神中帶著期待與疑惑。
“太子駕到!”村長走上前,恭敬地行禮,“太子大駕光臨,真是讓我們村的百姓受寵若驚!”
朱標微微一笑,拍了拍村長的肩膀,“大家不必拘禮,今天我來此,不是為了巡視,而是為了了解你們的生活,看看有什麼困難,是否需要幫助。”
村長眼中閃過一絲激動,急忙說道:“太子,我們村子生活貧苦,年年風災不斷,收成不好。村民們一直靠著種些小麥與大豆維持生計,但如今連這點田地也快荒廢了。若能得到朝廷的幫助,農具和種子發放,恐怕就能過得好些。”
朱標聽後,眉頭微微一蹙,“風災、荒地,百姓的困難,不能隻是口頭上說說而已。你們的收成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合理的調配水源來解決?”
村長忙不迭地回答:“這……”他一時語塞,“隻是我們這些農民,不懂這些,隻能靠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