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裴之間又開始爭執,無論是副導還是藝術總監都習慣了,隻要開始拍戲,這兩人一定是兩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最終這場談話以裴文的話語收尾,“反正我要在十二月開機,其餘的我不管。”
裴文是有點子任性的。
好消息沒能傳給當事人,因為裴文工作室還沒有發消息,再加上黃白遊處於情緒混亂的狀態。
他體驗了肖途的情緒,對本身心情的影響是比黃白遊預料的還要重。
當進入肖途的情緒時,黃白遊仿佛冷靜地看著自己一步步走入湖水的更深處。每一步選擇都為溺死自己增加深度。
眾所周知,人在水裡是不能呼吸的,因此黃白遊感受到自從肖途往前走,就要忍受難以言表的窒息。
不知道湖水到底有多深,黃白遊看不見前路,肖途也沒有退路。
“要不要把這種絕望演出來?”黃白遊陷入了沉思。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員的自我修養》裡講過一個很經典的道理,並不是所有真實都適合展現在舞台上,因為很多真實會讓觀眾不舒適,這就是說藝術高於生活的原因。
如果演出這種絕望,觀眾看劇絕對是壓抑的,再加上本身劇情……可能會造成收視率低。
文學創作中,作家們往往會用簡短或戲謔的描寫非常悲傷的劇情,太沉重真的會影響觀影。
要還是不要?
黃白遊打電話給周席麟,周哥從年齡和演技都比較適合回答他這問題。
接通電話,黃白遊把自己的疑惑儘數講出來,周席麟陷入沉默。
周席麟是啥感覺?就感覺一個大學生突然被人問起黎曼猜想。
“我聽說歌手到達一定的程度,一定會舍棄什麼而側重什麼,我是沒想到演員也有類似選擇,我現在的目標是把每場戲演好,要不要演得更真實,這問題對我來說還太早。”周席麟回答。
“不過我知道有個人可以解釋你的困惑。”周席麟說完這一句就又沒聲了。
不會說的是綠了他的蘇扶光吧,大可不必啊,黃白遊道:“周哥,那我自己再想想。”
掛斷電話之後,黃白遊思索這道選擇的本質是表演核心,“在乎大眾審美”、“還是更在乎自身表達”、“真實”。
而真實是表達者的自我總結,就好像黃白遊看到的絕望也是通過情緒碎片的總結,所以真實是融入自身表達。
或許有人說,隻要演好了大眾肯定都喜歡,那肯定沒錯,黃白遊當前已經走過了“好”,想要觸及更好,是減少情緒讓觀眾看得更舒服,還是依舊堅持?
這問題太深奧,黃白遊換了一種解法,為什麼這麼難受,肖途還能堅持?
黃白遊的目標停留在酬勤任務四的獎勵上。
【獎勵:黎明前的曙光
詳情:黎明前是最黑暗的,但總有人能說黑暗中看到光。“如果黑暗中沒有光,那麼我就化成光”。】
“我懂了,我不能光演出絕望,還要演出為什麼能撐下來。”黃白遊想明白。
大概半小時之後,周席麟微信發來消息。
周哥:[我幫伱問到的答案,原話是“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我已經好久沒看到這麼好的問題了,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表達自身,因為演員的自身表達才是藝術的光”,具體怎麼樣就看你白遊你自己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