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在實際操作中,要如何確保這些比例的精準呢?”
窎恭敬地回道:“大人,我們有嚴格的流程和技藝傳承。每一位工匠都經過多年的訓練,對各種材料的分量有著敏銳的感知。我們會使用特定的量具,經過反複的稱量和調整,確保金水的比例準確無誤。而且,在鑄造過程中,會有經驗豐富的匠師全程監督,一旦發現有偏差,立即進行調整。”
易華偉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絲讚賞:
“看來你們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那除了比例的控製,還有其他關鍵因素影響兵器的質量嗎?”
窎拱手行禮,鄭重地說道:“回大人,除了金水比例,鑄造的火候、冷卻的時間和方式等也至關重要。不同的兵器需要不同的火候和冷卻方法,這都需要工匠們憑借豐富的經驗來判斷。例如,劍的鑄造需要較高的溫度和緩慢的冷卻,以保證其硬度和柔韌性的平衡;而箭頭則需要更高的硬度,所以冷卻速度要快。”
“噢!”
易華偉微微頷首,這些看似簡單的工藝背後,蘊含著無數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秦國的工匠們憑借著不斷的嘗試和積累,總結出了這些寶貴的經驗。他們在簡陋的作坊裡,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秦國的軍事力量鑄就了堅實的基礎。
“那口訣是什麼?”
易華偉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一絲好奇:“說來聽聽!”
窎猶豫了一會,屏退左右,小聲道:“回大人,口訣如下: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二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鑒遂之齊!
意思是說:若六分金水裡麵有五分青銅一分錫,那麼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鐘鼎之用,因為這種金水硬度較差;五分金水麵裡麵有四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鑄劍之用,因這種金水的硬度和柔韌性都比較適中;四分金水時麵有三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以用來做矛、戈、鈹、戟等長兵器,因這種金水的硬度比較高;三分金水裡麵有二分青銅一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可以用來做一些重兵器之用,因為他們的硬度更高;而五分金水裡同有三分青銅二分錫的話,這種金水就可能用來做箭頭一類的小兵器了,因為這種金水的硬度實在太高了,根本無法做大;而二分金水裡麵青銅和錫各占一半的話,就隻能用來做鑿、遂等之用了,因這種金水的硬度最高,不能做其它的東西了!
這些金水比例是我大秦的不傳之秘,以這種比例鑄造造出來的劍、戟等兵器鋒利甲於天下!”
易華偉微微頷首,錫的多少確實決定了青銅製品的硬度和強度,錫越多,青銅製品就越硬,但也變得更脆。而這精確的比例配合,在現代更是得到了先進科學的有力驗證。
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時候,秦國的這些寶貴經驗不知是多少工匠經過多少年的心血才總結出來的。秦國能夠打敗六國,統一中原,這些默默奉獻的工匠們功不可沒。他們在簡陋的作坊裡,憑借著智慧和勤勞,不斷探索、嘗試,為秦國的軍事力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易華偉心中湧起一股敬意,每一個偉大的帝國背後,都有無數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在默默付出。微微點點頭,若有所思地問道:“那鐵水呢,一般用來做什麼?”
窎笑了笑,臉上露出一絲不以為意,緩緩說道:“鐵水一般摻入一些其它礦石做成犁、鋤、鈀等農具。很少用鐵來做兵器,主要是鐵太脆了,易斷易碎,不適合直接用於鍛造,就更彆說用來製造兵器了。不過,在鐵兵器的製作上,關東六國比我們做的好些,但他們製做出來的鐵兵器和我們的青銅兵器一比,鋒利和耐久程度還是遠遠不如的!所以我們秦國才能以兵甲之利縱橫天下。”
“噢,原來是這樣!”
易華偉微微頷首,現在鐵器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對鐵器的利用也還處在生鐵的初期水平。目前不能提高爐火的溫度,這是導致鐵器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按原本的曆史軌跡,要等到漢武帝時代可能才會發展出比較成熟的製鐵工藝。
在易華偉的印象裡,爐溫一千度左右,鐵礦石被煉成熟鐵,但這種鐵太軟,可用性太差,沒有什麼實用價值;而用鼓風機再提高兩百度左右便得到了生鐵,一般的生鐵也隻能用做鑄造一般的鐵製農具等,因為它太過脆易折,還是達不到兵器的標準。隻有在生鐵的基礎上經過柔化、鍛造、淬火等工藝以後,才可以用來製造兵器。目前秦國鐵器的生產技術還處在生鐵這一階段。
想到這裡,易華偉心中有了一個主意。他笑了笑道:“去下一道匠房看看吧!”
“遵命!”窎連忙走在頭前給易華偉領路。
易華偉一邊走著,一邊在心中盤算著如何讓伊蘭來指點這些匠師,改造這裡的生產線。
十分鐘後,易華偉跟著窎緩緩踏入了一個龐大的匠房。
剛一進入,一股熾熱的氣息便撲麵而來,那是高溫的爐火散發出來的熱浪。裡麵上千號工匠正忙碌地勞作著,其中一半的工匠在高溫的爐火中小心翼翼地進行著青銅和錫的按比例灌注,另一半人則在“乒乒乓乓”的清脆聲響中,奮力打造著各式長劍,敲擊聲此起彼伏。
這就是大秦青銅劍了?!
現在的好劍隻有兩種:一是用極為珍貴的隕鐵所製的精鋼長劍,隕鐵劍極為難得,世所少見。每一把隕鐵劍價值千金。不少名師製造的隕鐵劍如乾將、莫邪等更是萬金難求,成為傳說中的神兵利器。二就是秦國出產的超長青銅劍。秦國對兵器的控製極為嚴格,超長青銅劍也很少流入民間。
易華偉靜靜地看著幾名聚精會神地打造著青銅長劍的工匠,沒有打擾他們。
工匠們雖看見了易華偉,但一則不知他是誰,二則有嚴酷的軍法管束,卻也不敢稍停,隻顧埋頭工作,汗水順著臉頰滑落,滴落在熾熱的土地上,瞬間蒸發。
易華偉看了一會,試圖從工匠們的動作中找出秦劍為何鋒利甲於天下。然而,看了許久,卻依然毫無頭緒。走到一邊的兵器架上,輕輕地取下一支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劍半成品。仔細地打量著,那劍身上閃爍著微微的寒光。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鬨’。
易華偉這個外行看了半晌,無奈地搖了搖頭,毫無所得。轉頭看向窎,問道:“工師,為何關東六國的青銅劍隻能在二尺六寸以內六十厘米),而我秦國的青銅長劍卻可長達四尺以上九十厘米)呢,這是何道理?”
窎挺了挺胸膛道:“那是當然,我大秦的青銅劍鑄造技術是最先進的,也有不傳之秘的。大人請看!”
說著,窎拿起一把青銅劍給易華偉講解起來。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v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