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的一側,幾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愜意地曬太陽,臉上洋溢著安詳平和的笑容。衣衫雖樸素,卻乾淨整潔,歲月在他們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
其中一位老者看到玉漱等人在雕像前駐足良久,便緩緩站起身來,微微弓著腰朝兩人走了進來,步伐略顯盤跚。
“姑娘、後生,看著你們有些麵生,是第一次來圖安吧?”老者的聲音有些沙啞,卻帶著一種曆經世事的沉穩。
“這就是太妃娘娘嗎?好漂亮啊!這些匠師的技藝可謂鬼斧神工,想必,與真人亦是不遑多讓了!”
玉漱微微搖了搖頭,沒有說話,易華偉笑著應了一聲:“我等確實未曾有幸得見娘娘真容,隻聽聞娘娘大名如雷貫耳。”
“哈哈,你這後生,沒見過我們玉漱公主,所以才會這樣大驚小怪。”
老頭哈哈一笑,擺了擺手:“老夫跟你說,這玉像連我們玉漱公主神韻的十分之一都沒雕刻出來。想當年,我們玉漱公主的美麗那是傾國傾城,她的善良與智慧更是讓我們圖安百姓敬仰愛戴。”
“哦?恕在下孤陋寡聞,在下隻聽過太妃娘娘的容貌舉世無雙,卻還不知道娘娘其他事跡呢。”易華偉瞥了玉漱一眼,笑著道:“你老為什麼還叫玉漱公主?”
“因為在圖安,她永遠是我們的公主!”
老頭笑了笑,滄桑的眼中流露出一絲懷念:“老夫記得有一年乾旱,年僅十歲的公主殿下親自前往各個村落安撫百姓。走遍每一戶人家,查看糧食儲備,與村民們同甘共苦。親手為受災的孩童分發僅有的食物,還組織人力物力,尋找一切可食用的資源,在公主的努力下,許多瀕臨絕境的家庭得以存活。”
“公主殿下對圖安的教育也極為重視。”一位老婦人也加入了談話,眼神中滿是敬意:“她召集圖安的飽學之士,在王宮中設立學堂,讓王室子弟與平民孩童一同學習知識、禮儀與技藝,教導他們要心懷仁愛、尊重他人、勤奮努力……”
幾個老頭老太太你一言我一語,給兩人說著玉漱的‘傳說’。隨著老人們的講述,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大家都沉浸在對玉漱公主的回憶之中。
一位老者緩緩開口:“公主殿下對圖安百姓的恩情,我們都銘記在心。當年,村裡有一位重病的老工匠,他是家中的頂梁柱,一旦倒下,全家都將陷入絕境。公主殿下聽聞後,不僅派來了宮中的禦醫為他診治,還親自送來珍貴的藥材。老工匠康複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精心製作了一件精美的木雕獻給公主殿下,公主殿下卻婉拒了,還鼓勵他將手藝傳授給更多的年輕人。”
“還有那一次,鎮裡的水源被汙染,百姓們麵臨無水可用的困境。公主殿下親自帶領著工匠們尋找新的水源,他們翻山越嶺,曆經艱辛。最終找到了一處山泉,公主殿下又組織人力修建引水渠道,讓泉水流入鎮裡。百姓們為了紀念此事,在水源處立了一塊石碑,上麵刻著公主殿下的功績。”
一位中年男子接著說道:“公主殿下遠嫁之時,我們都自發地為她送行。百姓們紛紛跪地,高呼著對公主殿下的感激與祝福,那場景至今想來都令人動容。”
易華偉聽得專注,不時微微點頭,轉頭看向玉漱,隻見玉漱嘴唇微微顫抖,似乎想要說些什麼,卻又被心中的情感所哽咽。
易華偉輕輕握住她的手,恭敬地向老人們行禮致謝:“多謝各位長者講述公主殿下的事跡,讓我等對公主殿下有了更深的了解。”
玉漱對著人群緩緩行了一禮。
隨後,易華偉帶著玉漱緩緩離開人群,兩人沿著廣場邊緣漫步。玉漱的腳步有些沉重。
易華偉輕聲道:“你為圖安付出了太多,百姓們對你的愛戴便是最好的證明。”
玉漱微微點頭:“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隻是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依然還記得我。”
她稍作停頓,抬眸望向易華偉,目光中的疏離淡去了幾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絲難以察覺的暖意,貝齒輕咬下唇:“這便是你為我準備的驚喜嗎?這玉石的耗費是否過於奢靡了?”
“嗬嗬,你可歡喜?”
易華偉嘴角上揚,含笑道:“你若喜愛便足矣。雖說這玉石價值連城,卻也物超所值。此雕像,既能使圖安縣的百姓將你銘刻於心,長遠來看,亦能招徠附近乃至周邊郡縣的遊人,如此一來,此地的商業自會繁榮昌盛,百姓的日子也能愈發富足。”
玉漱垂首,微微顫動的睫毛似在遮掩內心的波瀾,片刻後,輕聲說道:“承蒙你如此費心,我很是感激。”
玉漱的聲音輕柔,卻較平日多了幾分溫度。易華偉的用心與體貼,如涓涓細流滲入心田,使得她心底的好感,悄然多了幾分。
“我們走吧!”
看著易華偉的眼神,玉漱心頭一跳,急忙道:“時辰已經不早,咱們再逛逛便找個地方吃點東西吧?”
“好啊!”易華偉笑了笑,與玉漱並肩朝前走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廣場的儘頭,有一座新建的廟宇,廟宇牆壁上繪著一些關於圖安曆史的壁畫。玉漱走進廟宇,仔細端詳著壁畫。壁畫上有圖安的起源傳說,有先輩們的英勇事跡,也有她自己曾經參與的一些場景。她的手指輕輕觸摸著壁畫,仿佛在觸摸著圖安的曆史與靈魂。
從廟宇出來後,兩人來到了一條熱鬨的商業街道。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各種商品琳琅滿目。玉漱看到一些傳統的圖安手工藝品,如精美的陶瓷、細膩的木雕等……
逛了一會,易華偉與玉漱到了到雲煙閣前,那飛簷鬥拱之上,琉璃瓦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幽微的光芒,朱紅的大門敞開著。
踏入閣中,一樓大堂內,販夫走卒們的喧鬨聲此起彼伏。或坐或站,有的身著粗布麻衣,臉上帶著長途跋涉的倦意與生活的滄桑,正捧著大碗茶牛飲,以解路途的乾渴;有的則眉飛色舞地與旁人講述著一路的見聞,唾沫橫飛間,手中還比劃著各種形狀。空氣中彌漫著汗味、茶香與食物的混雜氣息。
易華偉神色從容,與玉漱二人沿著木質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