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字宏甫,號卓吾,彆號溫陵居士,祖籍福建泉州。
明代思想家和文學家,是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先祖李駑於洪武九年1376年從波斯經泉州登陸,娶色目女子蒲氏。家族經營海上貿易,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海禁改姓李。
嘉靖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李贄出生在福建泉州城南的聚寶街。據說,他出生之時伴有奇異景象,家中古井突然湧出帶有硫磺氣味的泉水。易華偉猜測,這應該是海底火山活動所致但在當時,這奇異景象無疑給李贄的誕生增添了幾分神秘色采。
李贄的乳名“林載”,取自《尚書裡“林鐘之律,載生百穀”。
嘉靖三十一年,25歲的李贄在科舉之路上邁出重要一步,考中舉人。然而此後的會試之路卻異常坎坷,先後七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最後一次參加會試是在隆慶二年,那年他滿懷報國之誌,在試卷中大膽批判海禁政策,卻也因此被黜落。但李贄並未因此而被束縛,反而在文章寫法上獨樹一幟,獨創“三破文章”之法,破題之處必定包含佛經、西學、市井三者中的某一元素,以全新視角行文,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思想和文風。
在仕途上,李贄曾任河南輝縣教諭。任職期間,積極改革縣學課程,獨具慧眼地增設《九章算術,期望拓寬學子們的知識領域。之後又擔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卻因講授《墨子,宣揚墨家兼愛非攻等思想,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禦史彈劾。
1577年,李贄赴任雲南姚安知府。在那裡,他推行“四不政策”:不跪上官,堅守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為官底線;不禁商旅,大力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不毀淫祠,尊重民間的信仰和文化傳統;不納羨餘,廉潔奉公,不貪圖額外的財物。
萬曆五年,李贄在大理迎來思想上的重大轉變,於雞足山見月庵閉關49日。閉關期間,每日僅食鬆針、飲雪水,在這種清苦卻寧靜的環境中,完成《四海說初稿,提出“天下萬物生於海,終歸於海”的獨特觀點,展現出對世界萬物起源和歸宿的深刻思考。
萬曆九年,在黃安天窩書院,李贄與耿定向因思想理念的分歧而決裂。此後,他做出驚人之舉,削發留須,以一種獨特的外在形象表明自己與傳統觀念的背離。
李贄的才華不僅體現在思想和文學領域,他還是一位化學家、發明家,並且交遊廣闊。在原本的時空裡,1599年,他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在南京相會。兩人相見恨晚,互相交流思想,李贄贈給利瑪竇《老子解,利瑪竇則回贈《交友論。李贄還將活字印刷改良術傳授給朝鮮使臣許篈,促進了文化傳播技術在東亞地區的交流與發展。
早在萬曆八年,李贄在姚安任職時,就充分展現出他的智慧與創造力。設計“連環水閘”,使得當地的灌溉效率提高了三倍,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還引進波斯的“坎兒井”技術,成功解決了雲南喀斯特地貌缺水的難題。同時改良“一窩蜂”火箭,設計出32管聯裝發射架,增強了軍事裝備的威力,並撰寫《火攻要略,記載硝石提純秘法,可惜此書後世已經失傳。
然而,李贄的一生充滿坎坷。他的思想和行為嚴重衝擊了當時的傳統禮教和權威,最終遭到牢獄之災。
萬曆三十年三月十六日,這位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文學家、發明家,在獄中用剃刀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這一世,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李贄的人生軌跡與原時空截然不同,就像被一隻無形的手撥向了另一條充滿未知與可能的道路。
易華偉能結識李贄,還多虧了趙誌皋的介紹。起初,易華偉對李贄其人隻是略有耳聞,並不清楚他的獨特。隻是一番交談下來,兩人從經史子集聊到當下的社會百態,從治國理政的見解談到對人生的感悟。
易華偉發現李贄的思想大膽且新穎,對諸多事物都有著獨到的看法,完全不拘泥於傳統的觀念。而李贄也驚訝於易華偉雖年紀輕輕,卻有著遠超常人的學識與見識,對各種學問都有著深入的理解,無論是儒家經典,還是新興的西學知識,易華偉都能侃侃而談。
兩人越聊越投機,李贄興致勃勃地分享著自己這些年遊曆四方的見聞和思考每當李贄拋出一個觀點,易華偉總能迅速理解並給出回應。
隨著交流的深入,易華偉與李贄越發覺得彼此誌趣相投,大有相識恨晚之感。此後,兩人書信往來不斷,時常探討學問、交流對時局的看法。
直到易華偉向李贄吐露了自己的抱負,期望通過先進的火器技術來增強國力,抵禦外患,改變當下軍事裝備落後的局麵。
李贄聽後,心中大為震動,於萬曆十八年,化名“卓吾先生”,考察過華山農墾區後,當下便決定成為易華偉的幕僚,主持研發局一事。
由此,一場改變軍事格局的火器革新悄然拉開帷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萬曆一十七年到二十五年,經過八年的發展,火器營已然頗具規模,有著完備的組織架構。
易華偉在襄陽設立鍛造局,建起32座高爐,每座高爐都按照精確的火候與時間進行操作,日產精鐵六千斤。
又在鄱陽湖建立八百畝試驗場,分彆針對步卒、騎兵、船艦、城牆以及夜間作戰進行火器測試。不同的靶道模擬出各種實戰場景,確保火器的性能能夠適應多樣化的戰爭需求。
李贄的親傳弟子李治所負責的武夷山火藥坊,使得硫磺提純率高達九成,為優質火藥的生產提供了保障。
設計房由李贄親自帶領12名通曉西學的匠師。這些匠師們思維活躍,每旬都會聚在一起研討,依據西學知識與實戰經驗,出具新式火器圖稿。
40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接到設計圖稿後,便憑借精湛的技藝打製原型,並且留下三套備份,以備後續研究與改進。
量產司擁有兩千六百名匠人,按照《天工開物的標準化流程進行流水作業。從零件的加工到火器的組裝,每一個環節都嚴謹有序,確保了火器的量產與質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