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笑傲江湖(帝國時代 上)_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 > 第912章 笑傲江湖(帝國時代 上)

第912章 笑傲江湖(帝國時代 上)(1 / 2)

宣化部甫一成立,便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效與務實,其鋒铓首先直指剛剛平定的東瀛省。

首任宣化部尚書,由德高望重、主張“經世致用”的趙南星親自掛帥。他雖年事已高,但為表率,自請赴任。隨行遴選的五十名翰林編修、國子監博士、地方書院山長,皆為一時之選,懷揣著“教化蠻夷”的使命感與“踐行聖學”的理想,登上了開往長崎的海船。

抵達東瀛後,宣化部與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緊密配合。

首要任務便是建立覆蓋府、縣、鄉三級的教育網絡!

強製征用各地廢棄神社、寺廟、甚至部分武士宅邸,改建為“大明社學。趙南星親自督造教材:

《皇明東瀛訓蒙集:圖文並茂,以簡單漢語教授忠君愛國忠於大明皇帝、基本禮儀跪拜、揖讓、日常用語、農桑常識。開篇即是:“日月所照,皆為明土;聖天子德,澤被東瀛”。

《聖諭廣訓東瀛簡本:將朱元璋《聖諭六言及易華偉關於“行知合一”的訓示,用最淺顯的日漢雙語對照解釋。

《律例要略:摘錄《大明律核心條款,配以圖示如偷盜砍手、殺人償命等,震懾與教化並行。

布政使司頒布嚴令,凡東瀛省六至十二歲孩童不分男女,必須入就近社學,接受五年漢文與聖訓教育!父母阻撓者,罰苦役;地方官吏執行不力者,罷官問罪!一場以漢語和忠君思想為核心的“洗腦”風暴,席卷列島。

宣化部在鹿兒島暫定省治、東瀛府江戶、京都三地設立“東瀛提學道衙門”,負責組織科舉。

童生試縣試:重點考察《訓蒙集、《聖諭廣訓背誦理解,及簡單漢語讀寫、算學。

生員試府試:加試《論語、《孟子節選雙語對照,側重對“孝悌忠信”、“知行關係”的理解闡述。策論題目緊扣東瀛實際,如“論勸課農桑於新省之要”、“如何化解新附之民疑慮使其歸心王化”等。

鄉試省試:在鹿兒島舉行。除傳統經義難度降低,策論權重極大,題目皆由文化部結合東瀛治理難點擬定,如“論礦山役工管理之策”、“論因地製宜推行保甲連坐”等,要求考生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王陽明“知行合一”、“事上磨練”思想成為答題的核心理念支撐和加分項。

東瀛省考取的秀才、舉人,優先補充本省府、縣衙門的吏員、教諭等職位。成績優異者,可被推薦至宣化部在當地的機構任職,或由布政使司選送北京國子監深造此為極少數。此舉旨在培養一批認同大明、熟悉本地情況、具備一定能力的“歸化精英”,成為統治的基石。

另外,由宣化部頒布《東瀛易俗令細則,由各地官府及駐軍強製執行:

除特許之協從軍及官府差役,嚴禁平民攜帶任何刀具包括脅差、短刀,違者重處。收繳的刀具熔鑄為農具或兵器。

強製推行大明發式男子束發,不得剃月代頭與服飾布衣短打,禁用和服、袴。設三年過渡期,過渡期內穿戴倭服者需繳納“異服稅”。三年後,仍不改易者,視為不遵王化,罰沒家產。

嚴禁切腹、殉死;廢除公卿、武士等一切舊階級稱謂與特權;規範婚喪嫁娶儀式,取締神社祭祀活動,引導轉向祭拜“天地君親師”及地方先賢如鄭芝龍在東瀛各地開始被立祠祭祀。

在鹿兒島、東瀛府、京都等地,由官府出資,建立“模範街坊”。招募歸順的東瀛平民入住,完全按照大明江南市鎮模式建造房屋、經營店鋪、穿著漢服、使用漢語,並享受一定的賦稅減免。以此作為“王化”的樣板,吸引和示範。

易華偉設立宣化部並力推“外任五年”與“知行合一”的聖諭,如同在看似平靜的朝堂與士林投下巨石,激起千層浪。

清貴的翰林們首次麵臨必須“下放”蠻荒的硬性要求。有人稱病辭官,有人托關係想留京,但更多有抱負的年輕翰林,如黃道周、倪元璐等人,視此為實踐理想、建功立業的絕佳機會,主動請纓加入宣化部第二批赴任名單,目標直指東瀛或安南。

他們離京時,同僚相送,眼神複雜,有同情,有不解,也有隱隱的敬佩。

皇帝推崇“知行合一”和王學雖非官方獨尊,但地位明顯提升,使得各地書院風氣為之一變。空談性理的風氣稍減,講求“事功”、“實踐”的學問開始受到重視。一些書院甚至主動開設“輿地”、“夷情”、“算學”、“農政”等實用課程,為學生將來可能的外任或參與新省治理做準備。

《京報等官方喉舌,開始連篇累牘地報道東瀛社學的建設進展、歸化學童朗誦《訓蒙集的童音、以及宣化部官員深入礦山、鄉間推廣農桑新法的“感人事跡”。著重強調他們在艱苦環境中“踐行聖學”的精神。先前反對征倭的聲音,徹底被“拓土萬裡,教化蠻夷”的宏大敘事所淹沒。

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

易華偉看著丘成雲密報的東瀛社學推廣進度表,以及文化部關於第一批“模範街坊”反響的奏章,指尖劃過地圖上那些新標注的“社學”紅點。他提起朱筆,在奏章上批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教化之道,潤物無聲,貴在持之以恒。金銀可堵庸人之口,唯此朗朗書聲,方為熔鑄人心、永固疆圉之根本!文化部諸臣,當深體朕‘知行合一’之聖意,於新土之上,行聖賢之道,開萬世太平!”

他擱下筆,望向窗外。

秋日的陽光灑在紫禁城金色的琉璃瓦上,璀璨奪目。這光芒,正跨越萬裡波濤,照耀在鹿兒島的社學堂前,也照耀在那些身著新領的漢服、口誦“日月所照,皆為明土”的東瀛孩童身上。

一場以文化為利劍,以教化為熔爐,旨在將新附之地徹底鍛入帝國肌體的宏大工程,正伴隨著聖諭的指引和金銀的流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在東瀛列島乃至更遙遠的未來疆域上,隆隆推進。

帝國的邊疆,在刀劍征服之後,正被另一種更堅韌的力量——文字、語言、衣冠和思想——重新塑造和固化。

………………

昭武八年,1605年。

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春日下流淌著金色的光芒。

乾清宮西暖閣內,易華偉的目光緩緩掃過戶部呈上的最新黃冊。當“一億八千三百六十七萬口”這個數字映入眼簾時,這位以鐵血手腕征服東瀛、又以宏圖遠略經營天下的帝王,嘴角終於揚起一絲笑意。

自昭武元年伊始,易華偉力排眾議,在皇莊禦田親自試種土豆馬鈴薯、玉米玉蜀黍、番薯甘薯。

在驗證其耐瘠薄、高產、易儲的特性後,朝廷頒布《勸墾新糧令:

凡開墾山坡、河灘、沙地等“非良田”種植新作物者,免田賦五年。

由各府縣衙設“勸農所”,免費或低價貸發薯種、玉米種,並派農官指導種植、儲藏如地窖存薯、玉米脫粒曬乾。


最新小说: 擺攤算命撿徒弟,集齊七個我躺贏 龍魂武帝 純陽秘聞錄 永生攻略 大國刑警1990 苟在宗門做吃播,一不小心成老祖 神仙道果,卡牌助我 枕邊規則 說好的反迷信呢?直播間全是警察 薑小姐,你隨手挑的司機老公漏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