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沈煉:小子,做我兒子吧!
戰鬥結束了。
藤田剛被沈煉轟殺。
賈樂山被唐竹權洞穿腦殼。
史天王被燕南天一劍落七星。
賈樂山那四個高手下屬,被馮素貞沉到了海底,沒有半分手下留情。
對付倭寇不需要手下留情。
陸地上的盜匪可以關起來,讓他們去開路搬石頭,稍稍有幾分價值。
俘虜倭寇有什麼意義?
難道讓他們在海島之間修橋?
就算讓零零發、朱停、許笑一、王憐花、虛若無、劉伯溫合力設計,也設計不出能連接海島的巨大橋梁。
留著有什麼用?
《黑天書》被創出後,曾經引起無數爭端,引發無數殺戮,造成的後果比昔年的釋殺善淒慘數百倍,據說所有秘本都被毀掉,再也不存絲毫傳承。
一代為奴,代代為奴。
孩童穿著破舊,似是仆役,但容貌頗有不俗之處,沈煉粗通觀相,看出此子潛龍在淵,日後必然飛黃騰達。
不是北冥神功、吸功大法那種吸攝真元的心法,而是這小子體內,好似有另外一套經脈,化去沈煉的力量。
想要徹底擺脫,需要長久淬煉。
如果藏起來讓沈煉發現不了,沈煉也沒什麼辦法,畢竟沈煉不是專門帶兵打仗的將領,對軍事不怎麼精通。
“你對我有恩,我自當報答,但想讓我認你為父,你要幫我找個人。”
“不是義子麼?”
小童反問道:“你為什麼能夠破除黑天劫?難道你是我的新劫主?”
炮火轟殺,有多少殺多少,殺完了扔海裡喂魚,或者連同營寨燒毀。
破除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讓劫主和劫奴結為夫妻,生出的孩子既是劫主也是劫奴,自然也就沒有分彆。
沈煉沒有沒事找抽的愛好!
你們倒是搜集一些古籍啊!
非體非神,亦體亦神。
炫富的結果當然不會太好。
一旦練成《黑天書》,身體某處便會產生劫海,使得該部位在劫力的作用下功能更強,產生一門獨特神通。
最強的是在雙手。
雖說劫力逐步衰減,父母為奴傳到兒女一輩,劫力便弱了大半,再到他們的子孫輩,十之八九可脫劫,但有能力煉製劫奴的,怎麼會輕易放棄?
肯定會在孩子生出來之後,便重新煉製一遍,讓人生生世世為奴。
史天王不是傻子。
直接化去是不可能的,如果繼續這麼灌注,要麼徹底廢掉小童武功,要麼沈煉取代原本劫主成為新的主人。
難道這東西還有傳承麼?
沈煉心中思緒萬千,真元灌注卻沒有停止,小童畢竟年幼,黑天劫還未在體內固化,一陽指力不知不覺間滲透到隱脈之內,逐步消磨他的劫力。
名義上被碾壓的是王愷,實際上被打臉的是打皇帝,皇帝再怎麼昏庸,被大臣連連打臉,肯定也要下死手。
隻不過這其中著實沒什麼高手。
沈煉沒有這種無聊的愛好,這種束縛類的絕學,固然能一步登天,但終歸會被反噬,還是直接解除為妙。
“你叫什麼名字?”
此神通名為“補天劫手”。
那種拿到贖金殺人滅口的,就算做綁票生意,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
沈煉心中一驚。
“我叫沈煉,你聽說過麼?”
鐵盒裡麵放著邪帝舍利。
把手放入到水中,能感知水流,感知花鳥魚蟲,感知氣象變化。
王愷身為國舅爺,鬥富的時候卻被石崇碾壓,皇帝看不下去了,賜給王愷一座二尺來高的珊瑚樹,王愷拿到石崇府上顯擺,表示你有這種寶貝麼?
一點之下,驚詫萬分。
唐順之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黑天書》是由醫術大師創出的離經叛道的絕學,不依賴於奇經八脈,而是專修隱脈,體內生出“劫力”。
無論多麼嚴重的病症,無論多麼惡毒的毒素,都能憑指力壓製。
劫主為劫奴打通隱脈,劫主的真氣便是劫奴的力量來源,如果劫主灌注的真元消失,劫奴便如中了生死符。
倭寇不需要這種勸降。
陸漸好奇的問道:“你就對我的來曆這麼放心?不怕我是臥底麼?”
《黑天書》需要劫主和劫奴。
這便是:無主無奴、有借有還。
就連東廠,也沒有絲毫流傳,否則早就培養出一大批太監大軍了。
金銀珠寶之類的無甚在意,隻不過清點過程中,沈煉遭到突襲,把七八箱子金銀扔到半空打碎,銀兩散落到了整座蜂巢島,士卒清理俘虜時,記得把這些銀兩找出來,然後全部上交!
必須上交!
唐順之對軍事很精通,但沈煉的爵位比他高,而且沈煉是捕快,比他擅長抄家尋寶,所以唐順之也沒辦法。
沈煉四處翻找,想找找有什麼寶貝可以拿到叔叔那裡炫耀,然後發現,真他媽的是土匪,都是金銀珠寶啊!
拿著金銀珠寶找沈萬三炫富?
大明百姓,自然是要送回去的。
“因為你也明白這個道理,你知道我必須跟著你,無論有什麼打算,都隻能跟著你,何必問這個問題?”
上官雪兒確實如此。
難道用朝廷的賦稅養著他們?
王愷有皇帝撐腰,肆無忌憚,最終死在了任上,死後諡號為“醜”。
“我叫陸漸。”
上窮碧落,下臨黃塵。
他可不是什麼腐儒,這家夥是曆史有名的狠人,單人獨槍就敢衝擊倭寇集結的船隊,妥妥的孔夫子掛腰刀。
沈煉把邪帝舍利放在小童手中,他的劫海在雙手,修成補天劫手,是天賦最高的劫奴,日後潛力不可限量。
無論這小子有什麼隱秘,終歸不過是小童,如何能與沈煉相比。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親傳弟子和兒子沒區彆,你願意叫什麼,就可以叫什麼,我大徒弟也是如此。”
“你叫什麼名字?”
呸!
這麼點兒小事,也配放到皇帝的龍書案上?你以為皇帝時間很寬裕?
沈煉拿起一座一人多高的珊瑚,心說這玩意兒不錯,這東西有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