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大半個冬季,晉軍雖然沒有渡河作戰,但是卻在全力以赴往前線調運軍資、軍械,隨時準備踏著堅冰殺過來。
山東那邊倒還好,晉軍在收複青兗2州之後立即組織老百姓開始搞生產,爭分奪秒地種下了4個月內便能成熟的粟,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收成,因此山東是可以為大軍提供將近1半的糧草的,至於剩下那1半,直接從江淮地區調運就是了。中原地區也差不多,北宮靜同樣是在收複許昌之後便安排人手組織生產,不過她的運氣並不好,今年下半年中原地區挺乾旱的,糧食收成並不算好,無法為她提供多少軍糧,不過也勉強夠老百姓填飽肚子,用不著她從軍糧裡拿出1部分來救濟饑民。
也算是幫她節省了不少糧食了。
至於她缺少的糧草,就隻能從荊州調運了。好在路途不算遠,地形也平坦,補給也算便利,不是什麼大問題。
真正麻煩的是北宮純所率領的那支大軍。
這支大軍哪怕是在與祖逖分兵、涼州軍返回關中之後,連正牌晉軍帶被收編的胡人炮灰,依舊有8萬之眾。這可是8萬張吃飯的嘴,放開了吃的話1座山都能給你啃平。再加上數以萬計的騾馬、戰馬,1個個胃口也是好得嚇人,如何喂飽這支大軍並且讓他們攢下足夠進攻河北的糧草就成了大問題。
指望關中、並州那肯定是不現實的。汾渭平原雖是西北地區有名的大糧倉,但是被戰爭破壞得太狠,大多數田地早就荒蕪了,除了荊棘雜草之外啥都不長。被破壞得沒那麼狠的地方又大多是些崎嶇的山地或者窄小的穀地,供養1千幾百人尚且困難,讓他們拿出餘糧來喂飽8萬大軍?彆開玩笑了!
關中、並州許多塢堡都自願拿出糧草來交給大軍,但是眾多塢主也無奈地發現,就算他們把明年的種子都拿出來,也不夠這支大軍塞牙縫。
壓力還是給到了李睿這邊。
整整1個冬天,李睿都在為西路大軍的吃飯問題而奔忙。他首先派使者跟拓跋鮮卑部聯係,要花錢從拓跋鮮卑那裡購買牛羊。眾所周知,遊牧民族入冬之前都會宰殺掉很多牲畜,這些牲畜裡有老的,弱的,還有公的。草原的冬季氣候嚴酷得令人生畏,那些老弱的牲畜根本就挺不過去,不如在入冬前就宰了,多少還有點秋膘。至於宰殺公的就更簡單了,1個牧群不需要那麼多雄性牲畜就可以正常繁衍,把最強壯的留下來,數量控製在足以讓牧群正常繁衍的水平就夠了,其他的通通殺掉。
這也是遊牧民族少有的能夠大塊吃肉的時候。
拓跋鮮卑雄據草原,控弦之士不下3十萬,擁有的牲畜多到難以計數,讓他們拿出1些來提供給大軍,也確實沒啥難度。
拓跋鮮卑很快便同意了,每日向並州提供8百頭羊,或者兩百頭牛。這些牲畜宰吧宰吧,理論上也足夠每名軍士每天分到3到4兩的肉食了。當然,實際分配下來肯定不會這麼平均。晉軍分到的在平均值之上,而胡人炮灰分到的則低於平均值,而且還多是牲畜下水。這些東西晉軍嫌臟,不愛吃,都扔給胡人炮灰了。
有了1定數量的肉食,肚子裡有了油水,對糧食的需求量也就沒那麼高了。李睿又組織了4千多輛4輪馬車,分段向並州轉運糧草、軍械,從南陽到晉陽之間,運輸車隊駱驛不絕,蔚為壯觀。
大晉在過去8年時間裡積攢下來的國力在這1刻毫無保留的拿了出來。不管是駐紮在關中的涼州軍還是已經抵達軍都山山下的羊允、蘭夏大軍,都是吃得飽,穿得暖。他們的夥食還豐當的豐富,主食有麵食、粟飯、米飯,下飯的菜裡有鹹菜、鹹魚、牛羊肉,隔3差5甚至還可以吃到新鮮的青菜。
當然,是相對新鮮。畢竟從摘下來到運到前線,需要大半個月時間,哪怕是天寒地凍也不可能保持新鮮,沒爛掉就算不錯了。品種也不穩定,有時是1大車1大車的白蘿卜,有時是1大車1大車的卷心大白菜。最珍貴的是冬筍,荊州、江州、湘州的老百姓找到了1條生財之道,那就是上山挖冬筍,然後賣給前來收購的軍需官,非常暢銷,哪怕是那種個頭很小的冬筍對方也不嫌棄,放開了收,有些挖筍高手1個月下來,賺的居然比1年務農所得還多。
果然啊,戰爭財什麼的最好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