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南陽小朝廷依舊隻有天威、神武、橫野三軍,外加,天威軍跟著北宮靜去平定湘州之亂了,神武軍主力部署在比陽、義陽一帶,與當地的胡人對峙,同時也隨時準備南下,策應湘州方向的戰事,真正留在襄城這邊的隻有橫野軍,外加騎兵主力部隊————畢竟在南方水網地帶,騎兵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反倒是當地那炎熱潮濕的氣候會導致大批戰馬生病或者死亡,還是將這些騎兵部隊留在北方比較好。
經曆了去年冬季那場大戰之後,李睿對南陽小朝廷目前的軍事實力產生了深深的焦慮感:麵對那動不動就拉起十幾萬人過來揍他的胡人,四萬出頭常備軍真的夠用嗎?
是的,在與胡人的戰事中接連取勝、武德豐沛的南陽小朝廷,目前的常備軍隻有區區四萬出頭。去年他們總兵力一度突破了十萬大關,但那是將整個南陽能戰之兵全部搜羅起來準備殊死一搏了,在擊退石勒之後,大量府兵被遣散,常備軍又隻剩下這麼點了。誰也不敢保證這個冬天胡人會不會再來,李睿必須儘早作好準備。
巧得很,此時的襄城郡境內人口已多達四十餘萬,其中有大量在與胡人作戰中失敗,被迫逃過來的武裝力量。他們雖然被胡人擊敗了,但好歹也是有實戰經驗的,在他們中間優中選優,挑一萬多人出來組建一軍貌似不是什麼難事……
沒啥好說的,再組建一軍吧!
不過眼下當務之急還是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這是重中之重,要是飯都吃不飽,擁有再多軍隊也沒用,分分鐘就會被胡人滅了。郗鑒算是能打的了吧?最後為什麼還是要逃到南方去?說到底就是因為沒有糧食,麾下部曲經常要逮麻雀老鼠來充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再怎麼堅韌也難以長久地在北方堅持的。
民以食為天,讓他們吃不上飯,他們真的會把天都給掀了的。
一轉眼便到了小麥收獲的季節,李睿身為大司農,親力親為召集地方官吏和鄉紳名流,舉辦了簡單但隆重的開鐮典禮,他本人更是親自抄起鐮刀,割下了第一束麥子,然後……
然後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一頭騾子牽引著一台帶滾輪刀的機器慢悠悠的走進田裡,在農夫的驅趕下大步而行。隨著騾子邁步,後麵那個滾輪飛快的轉動,將一小片一小片的小麥給卷進去,打成捆再吐出來……
祖逖驚得嘴都合不攏了,問:“大司農,這是何物?”
李睿說:“這個啊,是畜力收割機,它可以用牲畜驅動,飛快地收割小麥,一日能收割數十甚至上百畝呢,是不是很高效呀?”
祖逖問:“這個也是諸葛小姐發明的?”
李睿一臉驕傲:“那是!她那腦袋瓜子可聰明了,發明這類機械對她來說根本就不算個事!”
祖逖驚歎:“諸葛姑娘當真是魯班再世也!”扭頭看了看,哦,陸續有人驅趕著牛、騾子甚至駱駝往田裡走,看樣子是想大乾一場了。他再看看那些拿著鐮刀站在一邊不知所措的麥客,歎了口氣,對李睿說:“大司農,暫且將這些收割機收起來吧,先彆用它。”
李睿不解:“為什麼?一台這樣的收割機頂了十幾二十名麥客啊,有了它,小麥很快便能收割完畢,這不是挺好的嗎?”
祖逖苦笑:“有大量無業流民盼著替人收割麥子攢一點工錢,改善一下生活,一旦用上這些收割機,他們就沒活可乾了!”
李睿皺著眉頭,扭頭看了看那烏泱泱的拿著鐮刀看著收割機開進田裡,臉上露出絕望之色的麥客們,半晌,他說:“僅此一次。你得在明年小麥收割之前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明年我不會再給他們這樣的機會了。”
祖逖肅然拱手行禮:“下官明白了!”一聲招呼,收割隊一臉失望的讓牲畜掉頭,將收割機拉回倉庫,而麥客們則歡呼著走進麥田,揮舞鐮刀刷刷刷的開始收割小麥,乾勁那叫一個足!
李睿站在田邊看著這些麥客光著膀子瘋狂揮舞鐮刀,心中有些無奈。
收割小麥無疑是一項辛苦的工作,現在是盛夏呢,熱得要命,一些裸著上身的麥客轉眼間後背就給曬得黑紅黑紅,那汗水更是跟雨點一樣往下掉。如果讓畜力收割機上,他們肯定不用這麼辛苦,一台畜力收割機一天可以收割數十畝小麥,二三十名麥客使出吃奶的勁,一天也割不了這麼多。可是沒有辦法,用上了畜力收割機,這些麥客就沒活可乾了。他們在逃到襄城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囊空如洗,全靠官府賑濟和鄉紳捐贈勉強渡日,如果不能趁著農忙季節打短工掙一些錢,往後的日子會更加艱難的。
想必上下五乾年,曆朝曆代的統治者都沒少遇到這樣的難題吧?不光是中國,歐洲的君主也是一樣,必須在技術進步和老百姓的口糧中作出取舍。農業社會的工作機會就這麼多,用上了先進的技術就意味著很多人要失去收入來源,而這些失去收入來源的人怎麼辦?去偷?去搶?去造反?
古代有多少可以大量取代人力、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發明因為這個緣故而被束之高閣,估計數都數不過來了吧?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並不是歐洲人智商比亞洲人高多少,而是他們通過海外殖民掠奪了太多的工業原料,光靠人力已經處理不過來了,必須依靠先進的技術了!
再怎麼先進的技術也得有旺盛的需求才有價值,這些他費了好大牛鼻子勁才搞出來的畜力收割機就是最好的例子。
算了,明年這個時候這些麥客應該也分到地了,到時候這些畜力收割機就可以派上用場啦!
他默默的在心裡安慰自己。
南陽、襄城都投入到緊張的小麥搶收工作中去,數以萬計的麥客在田間揮舞鐮刀,以驚人的速度收割著小麥。小孩子也放假了,下田來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給大人送飯送水,力氣大一點的扛著一捆捆小麥走到馬路上,將它們裝上牛車拉回打麥場,而那些隻有五六歲的則拎著籃子在田裡尋覓,撿拾著掉落在地的麥穗。當裝滿一籃的時候這些小孩就會拎著籃子走向麥田的主人,將撿來的小麥交給主人。主人通常都會帶著笑容,像征性的從籃子裡抓出一小把放進袋子裡,然後讓這些小孩把剩下的拿回家去煮頓麥粥吃。
今年的小麥豐收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人在有餘力的時候是不會吝嗇自己的善意的。
小麥運回去打麥場後被一排排的鋪在灰砂地麵上,老農夫揮舞著連枷,很有節奏的打得麥穗,將麥粒打掉。打乾淨後的秸稈馬上就被運走,然後鋪上新的麥子……周而複始。
李睿在一邊統計著產量。今年的小麥收成確實不錯,差一點的畝產達到三斛,比較好的達到五斛,而大多數麥田的小麥收成都在四斛左右。當然,去掉穰並且曬乾後還會少一些,但不會低於四斛。在古代,這是絕對的大豐收了。李睿抿著嘴,看著統計出來的數據歎了一口氣。
產量還是太低了啊……
他吃奶的勁都使上了,士化肥和糞肥敞開了供應,也才把畝產量堆到一百二十公斤。放現代,哪個縣的小麥在沒有大型自然災害的時候收成差到這個地步,隻怕從縣長到鄉長一個都跑不掉,通通都得問責,可這些老百姓卻一個個喜氣洋洋的,仿佛遇上了天大的好事!
不行,還得想辦法提高收成!
肥料方麵已經做到極限了,除非整出真正的化肥,否則是不會有新的突破了,隻能在培育新品種上想辦法啦。咱先定個目標,爭取在十年內將小麥的畝產量提高到一百五十公斤吧……
大麥和燕麥的收成比小麥還差,畝產至少差了一斛。不過這兩種麥子的產量本來就不如小麥,李睿也習慣了,淡定的接收。他看著被收上來的大麥、燕麥,捏著下巴沉吟……
或許他可以嘗試著釀點啤酒過過癮?
炎炎夏日,沒有啤酒解暑的日子是真的很不好過啊!
釀啤酒在技術上也沒啥難度,早在一兩乾年前中國先民就學會釀麥酒了,隻是他們還不知道要往麥酒裡加啤酒花,所以釀出來的隻是麥酒,而不是啤酒而已。而啤酒花也不是什麼很了不得的東西,這玩意兒在中國叫蛇麻花,雲南、四川就有野生的,老早就被當成中藥藥材來使用了。
要技術有技術,要原料有原料,那還有啥好想的?等有時間了就釀一些,慢慢喝。自己喝不完還可以賣到幽州、並州去跟鮮卑人交換戰馬。相信那些生活在苦寒之地,對酒精的渴望遠甚於常人的鮮卑人是不會拒絕這一飲品的!
對,就這麼搞!啤酒換戰馬,李睿你真是個天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