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器主要分為crt和cd兩個類型。
crt又叫大頭機,其利用陰極射線管,以電子槍的方式,將電子束投放到塗滿熒光粉的屏幕上。
這些熒光粉,由‘紅綠藍’rgb)三基色組成,每一個相鄰的rgb又構成一個熒光粉單元,是為:像素。
電子槍發射三束光芒,分彆轟擊r、g、b三種熒光粉單元,然後分彆發出不同強度的三色光,再利用空間混色技術,最終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畫麵。
通過控製電路,電子槍轟擊頻率越高,圖像幀頻越高,畫麵就越連貫。
如12hz,肉眼感覺屏幕爆閃。
如48hz,肉眼感覺圖像很連貫。
而r、g、b三基色排列越緊密,像素越高,畫麵看上去也就更精致。
所以,人們為了獲取更好的觀賞感,crt技術從小頭機,到大頭機,把顯示器做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笨重。
於是出現了cd技術。
先設置一張正極電路透明麵板,再設置一張負極電路透明麵板,然後在兩者之間,按照縱橫交錯的溝槽填充含有液晶分子的液體。
當我們給正負極麵板通電,液晶分子會按照其特性,或排列有序,可以透光;或排列混亂,可以遮光。
如此,設置一個或兩個發光管,借助‘背光層’將光反射到一個方向,利用‘垂直偏光片’,束縛散亂的光,讓光按照要求穿過液晶麵板,再通過‘水平偏光片’調整,讓光照射在含有rgb三基色的‘彩色濾光片’上,也就構成了最基本的‘液晶屏’。
借助控製器,調整發光頻率、空間混色,最終形成豐富多彩的畫麵。
大概布局為:背光層→垂直偏光片→正極電路板液晶負極電路板→水平偏光片+rgb彩色濾光片→外屏。
材料不同、布局不同、設計不同、控製器不同,又構成了不同的cd。
比如計算器、遊戲掌機使用的黑白屏,叫做tncd,後來發展出彩色的stncd,由於技術成熟,液晶材料價格下降,目前十分廉價,被應用在3英寸以下的小尺寸產品中,缺點是視角狹窄,隻能垂直看,超過50度角,基本看不清屏幕顯示內容。
比如九十年代初期,采用集成技術,將液晶像素點集成在薄膜晶體管中,再利用特殊光管對獨立像素進行控製,形成的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叫做tftcd。
其視角可以擴大到70度,對比度達到150:1,被應用在pc顯示器、電視顯示器、汽車導航設備中。
比如最近剛剛出現的ipscd,屬於硬屏液晶顯示器,視角更廣闊的,售價也更高。
九十年代末,tftcd逐漸取代crt技術。
等到千禧年,電視機行業迎來一場價格戰,tftcd液晶顯示器登上主流舞台。
目前華夏可以生產顯示器的廠商,隻有京東方。
其掌握crt大頭機技術,讓華夏crt彩電出貨量,成為世界第一。
然而,在這個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受工業基礎限製,再加上‘安排’機製,京東方隻有tncd生產線,可以製造計算器的黑白屏,卻沒有tftcd製造能力,更無法生產ipscd。
當crt大頭機被遺棄,tftcd如日中天,作為一個屏幕廠商,如果無法製造大型屏,就意味著失去市場。
而當東方沒了自主製造屏幕能力,全球的屏幕廠商和電視廠商,比如三星、鬆下、三洋、東芝、索尼、nec倭島電氣)等等,就會提高液晶材料和液晶麵板的售價。
在這種背景下,加上tep係列汽車、大紅旗係列汽車、鐵皮通用係列汽車,依舊在使用單色綠屏。
雷蒙並不認為徐飛要搞落後的crt大頭機,也不認為要搞爛大街的tncd黑白屏。
而是要搞tftcd,甚至ipscd。
製造顯示器很簡單,他可以讓雷飛科技投資東方,創辦組裝廠,再聯係麵板商,拿到一個超低進貨價,有徐飛的運營能力,雷飛科技肯定會在極短時間內,成為世界頂級的顯示器公司。
但研究顯示器,涉及的領域太多了,液晶材料、生產技術、調教色彩、設計控製器、改進封裝工藝……
並且,相關領域的尖端人才,主要集中在超級大廠,基本屬於核心技術員,壓根挖不出來。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雷蒙已經不是以前的雷蒙,他是白房子軍事顧問主管,被許多機構盯著,跟個透明人似的,一旦做出違背‘安排’機製的事情,十有八九被曝光,成為一樁醜聞。
“徐,我現在真的幫不上忙。”
“好吧,理解。”
徐飛略微思索,頓時明白雷蒙的處境,不適合幫忙挖人。
但數數認識的人。
羅姆尼忙著炒股,普普忙著看姨母……
哪怕讓武內良野去鬆下、三洋、東芝、索尼、nec倭島電氣)綁人,估計對方也要花很長時間踩點,才能綁對人。
雷蒙沉默片刻,“等一段時間,我或許可以試試。”
“哦?”
“戰爭結束後,我有一段假期。”
聖誕節就像戰爭爆發前的狂歡。
此刻,北美27萬海部陸戰隊已經抵達指定位置,六支航姆編隊也集結波斯灣,另有數千架戰機、導彈,隨時待命。
或許下一刻,伊拉氪就會被戰火吞沒。
不過,伊拉氪並非沒有反抗之力。
對方從波斯訂購了230輛特80改,450輛裝甲步兵車,1200枚v係列火箭……
波斯在保密原則下,提出先款後貨。
但伊拉氪被北美製裁了近十年,壓根拿不出外彙,隻能以黃金、原油抵扣。
而原油大漲價,飆升到85美刀桶,相比以前,等於總貨款便宜的五分之三。
‘有訂單,總比沒有強。’
徐飛思索著這些事兒,跟雷蒙約定好,等戰爭結束,再圖謀專家。
隨後看向單色pn結基礎生產線,以及龐大無比的480x720,高達34.56萬顆三色pn結的綜合型基礎生產線。
這是ed。
不是逐漸落後的crt大頭機,也不是種類複雜的cd。
該技術誕生於上個世紀30年代,采用最原始的原理:燈珠布局。
也就是設置一排排燈珠,通過控製明滅,顯示出想要的信息,跟大澤產業園利用鹵素燈+電鍍上色玻璃,構成的廣告牌類似。
而這些燈珠,即所謂的‘發光二極管’,核心則是pn結。
簡單來講,就是借用矽或者鍺材料,生產的一塊在常溫狀態下,可以導電,也可以不導電的半導體。
由於半導體外圍基本上隻有4個原子。
如果在其左側區域,摻入少量的硼元素或銦元素,硼原子外層的3個外層電子會與半導體4個原子形成共價鍵,會產生一個‘空穴’,空穴吸引束縛電子來填充,硼原子也就成為帶負電的離子,構成了p型半導體。
如果在其右側區域,摻入少量的磷元素或銻元素,磷原子外層的5個外層電子會與半導體4個原子形成共價鍵,此刻有一個電子不受束縛,成為自由電子,構成n型半導體。
當p區帶負電的離子向n區移動,n區的自由電子向p區移動。
雙方在半導體中間相遇,會構成空間電荷區,發出光芒。
材料不同,光芒不同,基於紅綠藍rgb三色,再利用空間混色技術,也就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畫麵。
相比複雜的crt和cd技術,ed顯得格外直接和粗暴。
但其發展曆程,卻十分緩慢。
最開始,60年代,研發ed燈珠的材料為磷砷化镓,隻能發出紅光,且很難縮小體型,大約有米粒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