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優勢太大了,
更關鍵的是,人工培養方式能人為地調整“肉”裡的各種成分,
比如減少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動物肉更健康。
……
葉綿不知道陳曉的想法,隨口說起了人造肉的一個趣聞,“除了這兩家以外,還有一家比利時一家人造肉企業,paeo,它推出了猛獁象口味的人造肉……”
“啥,猛獁象?”
葉綿:“是的,paeo是一家植物肉方向的公司,培育出了牛、羊、豬以及金槍魚肉口味的產品,這次宣稱推出猛獁象口味新品,應該是一個營銷噱頭。”
陳曉:“哪來的猛獁象?”
葉綿:“說是猛獁象dna來自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保存的1萬年前的化石。”
陳曉無語:“胡扯八道。”
葉綿笑了下,“現在是群雄爭霸,人造肉技術正處於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的關鍵時刻,誰也不知道自己能否笑到最後,有什麼招都用出來。”
陳曉沉吟一下,“那咱們也要加快速度,國內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公司嗎?”
葉綿:“國內人造肉市場並不大,百億元左右,相比動物培養肉,植物肉更為成熟,因為植物人造肉以豌豆、大豆、小麥等植物為原料,其產業鏈與“豆製品”產業鏈相似。”
陳曉:“那豈不是有很多a股上市公司參與?”
豆製品的上市公司可不少。
上下遊產業鏈……
葉綿:“是的,大家都比較看重人造肉的前景,去年全球肉食消費市場超過十萬億,即使人造肉的滲透率隻有1,也是千億規模。”
陳曉:“1有點低了。”
葉綿:“據科爾尼全球管理谘詢公司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40年,全球人造肉的市場份額將達到肉類消費的60。”
陳曉:“時不我待啊。”
葉綿沒說話。
陳曉:“既然國內主打植物肉,咱們就避開這個賽道,選擇動物肉方向,先並購兩到三家的初創企業。”
葉綿應了下來,她對於陳曉的擴張並不驚訝。
諾蘭生物大小也算一個巨頭了。
既然是巨頭肯定要四處出擊,有的選擇向上下遊產業鏈延伸、整合,
有的選擇多元化擴張,
不管哪種方式,隻要能掙錢就行。
“新公司放在諾蘭生物下麵嗎?”
陳曉想了下,“不用,單獨成立一個公司,負責這件事,你組建一個團隊就行。”
葉綿:“那就把公司的一個細胞實驗室獨立出來,以此為骨架成立新的公司。”
陳曉:“實驗室之前研究什麼的?”
葉綿:“心臟病方麵的研究,一直沒什麼成果,但研究人員實力很強,有心臟病學家萊蒂博士和細胞生物學家諾維斯博士帶領,團隊的工作態度也可以,一直保留著,現在換個方向,可能會有收獲。”
陳曉:“那行。”
新成立的公司肯定不能一家持股,諾蘭生物既然出人了,錢上就不用了。
不然的話,以後麻煩。
畢竟,諾蘭生物的股東有不少,雖然現在沒分歧,不代表以後沒分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