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真的?”
“馮廠長,咱倆打個商量行嗎?要是我能幫你搞來這種設備,我們二一添作五,合夥乾成不?”
馮大山打算信他一回,反正見到設備再談後續,他也不損失什麼。
李建昆心想,妥了。
占一半股份,創業家雜誌擱這兒印刷,指定不帶花錢的,說不定靠著其他業務還有得賺。
重點是,作為半個老板,廠子能以創業家雜誌為主。
既不用自己出場地,也不用自己出技術人員。
無非花幾個錢添置設備。
大概率也要不了幾個錢。
大山同誌的耳目不算聰慧啊……
知道靠什麼創造利益最來菜嗎?
信息差。
一九八五年,是一個格外囂張的年份。
經過一九八四,這樣一個奇跡之年後,社會上多出不少有錢人,從而形成了攀比式消費。
消費帶動生產。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各大企業便在爭相引進采購設備。這種積極性在曆史書裡被稱作“諸侯經濟”。
有個數據:一九八五年,我們的貿易逆差達到前所未有的一百四十億。
外彙貯備消耗極大,在盲目衝動之中,也造成了許多設備的重複引進。
恰好李建昆知道,首都某地正在“悄默默”舉行易貨會。
據說全國都有人來,他不信淘不到一套印刷設備。
……
……
王秉權和李建昆從皇冠車上下來,這年頭有一點好,車在路邊隨便停,不擔心被貼條……
兩人沿著廣場上的石板路,走向靠內的一座占地不小的展館。
在他們九點鐘方向的空地上,露天擺放著一台三米高的巨大機床,大概率實在不好挪進展館。
“喏,就這玩意兒,隻要你想要,拿不出錢沒事,有什麼給什麼,大米、土豆也成。”老王指著機床說。
“這麼誇張?”李建昆瞪眼。
“他們留在手上,不僅沒用,還是個麻煩,萬一相關部門審查,花這麼多外彙引進一台用不上的機器,怎麼交差?不如換成能用的東西,大米、土豆至少食堂能用,工人能吃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