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打了一個猝不及防。
對於這次北伐,趙光義自認為自己是把各種意外可能都想到了。
他認為自己上一次北征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自己孤軍深入。一旦出現一點問題,就容易全盤崩潰。
為此,這一次北征他決定兵分三路進行,同時緩慢行軍,步步蠶食遼國的有生力量。
他任命田重進中路統帥、潘美為西路統帥、曹彬為東路主帥,三路同時出發。
——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麵前已經放好了一份地圖,底下臣子也紛紛思考。
長孫無忌首先提出了問題:“兵分三路本意是為了可以彼此配合,給予遼軍壓力。”
“可路程並非直線,行軍過程中有些路注定距離太遠。消息傳播緩慢,一旦有突發情況,很難及時配合。”
“同時出發,可他們行軍路線不同,想要彙合,時間恐怕不短。
“況且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糧草運輸情況也是個大問題。”
“終究是泛泛之輩,看似計劃周全,實則隻是一廂情願罷了。”李世民跟著評論。
魏征補充道:“當然說不定他們已經對遼朝有了非常詳細的了解,方才製定這樣的計劃。”
“神跡中沒說,也不是有這種可能。”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倒還沒有看出來自,認為趙光義這次選擇的人不錯。
這不怪他,要知道曹彬可是從他開始就在戰場上屢建奇功。
潘美更是知兵善戰也。帶兵打仗的頭號人選。
隻要這次他彆再搞什麼預授陣圖、遠程操作之類的事情,很難想象大宋會失敗。
【三月,三路宋軍開始出關,起初戰局十分順利。
三路軍隊都紛紛捷報連連,可隨後情況直轉而下。】
【遼軍已經有所反應。鎮守幽州的耶律休哥並沒有與宋軍正麵衝鋒,損失兵力。】
【而是不斷派出輕騎,繞到宋軍後方側方,截斷他們的糧道,燒毀他們的糧草。】
【消息傳回遼朝,皇太後蕭卓很快做出了部署,同時下令自己要親征。】
【四月,抵達幽州。此時耶律休哥已將宋朝絕大多數的糧道斷絕。】
【曹彬攻占涿州幾天後才發覺糧草消耗殆儘,無奈之下隻能撤出了涿州。】
【趙光義得知曹彬行軍如此快時就對他心生懷疑。】
【如今得知其糧草得不到補充,隻能退回,便直接下令退守雄州,與米信的軍隊混合。】
——
明朝,洪武十三年。
湯和等將領也在研究宋朝這一場北伐的失利,想要從中得到經驗。
他首先開口道:“曹彬如上次北征般,帶兵過於深入敵營,糧草支援難以及時抵達,必然會被遼軍大力針對,此時暫退回雄州也並非不可取。
若能重新部署軍隊,及時補充糧草,還是有獲勝希望的”
唯一的前提是這宋太宗彆搞什麼奇怪操作,千萬彆再拿出他的陣圖了!當然,這些話他沒說出口。
——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瞻基也說道:“兒臣近日研讀史書,據記載曹彬此人小心謹慎、聽從上意,不貪功冒進。”
“雖然懂得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的道理,可卻始終聽從皇帝的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