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唯有先使民富,方才能國強!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趙光義不斷受挫,他不再想著收回故土,隻想要穩住宋朝當下的局麵,鞏固自己的位置。】
【淳化四年,趙光義曾與宰相說過:“治國在於修德。”】
【而這句話也成為宋朝後世整體統治的一個風格,但是修德雖然有用,可能夠讓天下太平嗎?能夠讓國強民安嗎?能夠讓外族蠻夷不來侵犯嗎?】
【無數的曆史已經告訴我們,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當年楚王對隨國國君的質疑: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的回答是什麼?“我蠻夷也”】
——
秦朝。
嬴政看著神跡中提及的諸侯國的戰爭,心中也是感慨萬分。
當時可還沒有禮樂崩壞,諸侯國還是講一個師出有名、正義之戰的。
楚王當時的話可謂是驚世駭俗,可後來又有誰會去評判他呢?
還守著之前那套規矩的國家,現在早已不見了影子,而有眼光有長遠眼光的人,紛紛加入了這條行列,奮發變強。
看似守住了仁義禮德,實則是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畏懼改變,結果必然滅亡。
——
漢朝,初年。
劉邦也念著楚王的這句名言,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的自己:我一介布衣,要的就是打破他們原有的規矩,塑造我漢家的天下!——
遼朝。
承天太後反倒笑了起來:“就連南方的諸侯國也自稱“我蠻夷”,我北方又怎能被冠以蠻夷的稱號!我們才是真正的中原正統!”
【那麼趙光義也在外事上吃了大虧,遭遇打擊,轉為專注內政,可他的內政治理好了嗎,顯然也沒有。】
【淳化四年,川蜀之地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給趙光義的修德養性、以德治國、太平天下的口號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這場農民起義也並非第一例,早已有之。】
【在淳化四年初,因為旱災。江淮兩地以及陝西等地就爆發了小規模的動亂。】
【農民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處理,而在川蜀這種問題尤為重要。】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似乎想起了什麼,當年他派兵去攻打後蜀,就曾鬨出過不小的亂子。
當時的主將王全斌治軍不嚴,貪財不已,最後導致了無數農民兵起義,後來更是與宋朝。徹底對立,沒有了招安的可能。
而王全斌將所有叛軍全部誅殺,最後搞得人怨沸騰。
本以為此次過後將徹底平亂,沒想到趙光義後麵居然還有起義,而神跡的意思顯然很清楚,這是多年的矛盾,也就是說他也有很大的責任。
趙德昭對於後蜀叛亂也有一定了解:“父皇,並非您對後蜀有所偏見,隻是當時王全斌留下了很大的影響,導致治理後蜀地的人也陰奉陽違,盤剝百姓。”
——
宋朝,淳化四年。
趙匡光義當即出了一身冷汗,淳化四年不就是今年嗎?
蜀地要起義了!
還是大規模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