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賈雨村走後,崔嘉就在金陵城過著平靜的生活。本來的甄士隱與封氏都不太喜鋪張奢華,又已不算年輕了,與外人的交際應酬也不多,田莊上的收入不菲,經濟上還是很寬裕的。
崔嘉的西洋畫在金陵城裡漸漸地出了名,隔差五地就有人找上門來,客氣地邀請崔嘉去給家人畫像,給出的酬謝都挺高的。其實,崔嘉的風景畫比起人物畫來,還更好一些,但人們都是請他去畫人物像,因為覺著那西洋畫法畫出的人物與真人非常像,這銀子就花得值!風景畫什麼的,大家覺著還是那水墨畫看著更順眼。
作畫也是門風雅的技藝,崔嘉本也是家世不錯的鄉紳,身份可不是一般的畫師可比,眾人對他態度也就挺尊重的。而且崔嘉為人親和,有的商人來相請時,本來心中還惴惴不安,生怕崔嘉嫌棄他們的身份,不肯屈尊呢,士農工商,商人雖有錢,但地位並不算高啊。
崔嘉卻是一視同仁,和氣相迎,上門的都是客戶嘛,可不能拿兩樣麵孔相待!以前他在單位時,論起能力和學曆,都不是特彆出色的,但他人緣始終不錯,所以順利地得到晉升機會,都是因為他頭腦靈活,情商比較高,待人也有同理心的緣故。
在崔嘉看來,眾生平等,商人怎麼了?能在這樣規定了種種歧視限製措施的社會裡立足,還能把生意做得繁盛,掙下大筆家業來的,本身也是有心氣本事的人。把那些大商人放在現代社會裡,也是時代的驕子,得到眾人的推崇,奉為榜樣的,生不逢時啊。
崔嘉表現出來的平易親和態度,讓他的口碑非常好,眾人都覺著他是位真正有德的謙謙君子。崔嘉從未掩飾女兒被拐走失之事,大家得知他移居金陵城就是為了能更方便尋回女兒,為此苦心學習了西洋畫法,親自畫下女兒的畫像,和衙門聯絡不止。
這為人父母的一片慈心更讓人感動不已。許多和他相交的人都紛紛表示,若有機會,自己定然會助其一臂之力,讓他們父女團圓。
其間,在崔嘉不動聲色地推動安排下,他贈銀資助一位學子,那學子不負所望地高中進士後,也算知恩,還特地趕來金陵城感謝的事跡也不經意地流傳了出去。金陵的文人們都為之動容讚歎,把崔嘉視為自己人,這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一樣的佳話啊!
金陵府衙刑房中的主事和崔嘉商議,他準備培養幾個年輕的畫師,問他能否堅持著抽出時間來給他們教授些西洋畫法,不用像他畫人像那麼栩栩如生,也無需用各種顏料色彩,那‘素描’就挺好的。
看過了崔嘉用炭筆勾勒出的人物像,衙門裡的人都覺著以往那懸賞告示簡直沒法看了。隻是,那主事擔心崔嘉未必願意!
這又不像去有名書院裡去當先生,又體麵,又能和有出息的學子們結下師生之情,誰會拒絕?這刑房在金陵府衙裡的地位都要遠低於戶房等,這差事麻煩耗神,衙門裡能給出的謝酬又不高,崔嘉應邀畫上一幅人像,就抵得過他們刑房一個月給的銀子了。
未曾想,崔嘉卻是欣然允諾,絲毫不計較利益得失。他授課是儘心儘力,傾囊傳授,絕無藏私。就這樣,崔嘉堅持了很長時間,給刑房培養出了好幾位稱職的畫師,在幾件案子裡幫著立了功勞,還受了府尹的獎賞。
刑房上下因此對崔嘉很有好感,投桃報李,他們對尋找英蓮的事也非常上心,但卻始終尋不到蹤跡。崔嘉也很無奈,若是能早些拯救英蓮出苦海,他也很期盼呢,但或許是紅樓的劇情太強大了,也或許那拐子早就離開了江南省,英蓮還要在苦難中煎熬許久!
崔嘉也沒有忘記打聽賈雨村的消息,知己知彼,才能更精確地推斷劇情發展到哪一步了。
嗯,賈雨村納了嬌杏,接回了原配,過上了妻妾雙全的幸福生活。不久嬌杏就為他生了個兒子,在原配夫人去世後,賈雨村就扶正了她,看來嬌杏是很得他寵愛的。說起來,嬌杏並不能為賈雨村帶來什麼實際利益,可仍然得到生性涼薄的賈雨村厚待。可見,兩人著實是投緣,真愛啊,也或許是賈雨村沉迷在自己編織出的美人慧眼識他這位英雄的迷夢之中。嬌杏是個聰明的,聽到那些話語,不但不會點破真相,還會想法加深賈雨村的幻象。
賈雨村官運亨通,沒幾年,就做到了一地的府尹之職,著實是個厲害人物。整個紅樓書中,除了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王子騰外,就沒有哪個男子能比得過他的手段和心機的了!一個人有才無德,才能越大,對社會的危害也就越深。所以,幫助賈雨村踏上仕途的甄士隱最後下場淒慘,這因果也能解釋得通了。
賈雨村因上司彈劾,被朝廷免官了。他把嬌杏母子送回了老家,自己在江南一帶漫遊。他沒來見崔嘉,想來是不願以落魄的模樣示人吧。這些年來,賈雨村和嬌杏在起先一兩年差人給甄家送了幾回禮物,但等到他授官之後,就再無音訊了。
崔嘉猜測他的心理是這樣的:賈雨村本質上是個高傲狂妄的人物,沒幾個人能讓他看得上的,包括甄士隱這個不知世情,天真爛漫的恩人在內。飛黃騰達之後,賈雨村越發不願意想起自己窘迫的過往和與之相關的人物,特彆是接濟了自己的甄士隱,尤其妻子嬌杏原來還是甄家的婢女。這讓他如同芒鋒在背,極不自在。
時移世易,彼此的身份變了,他是官,而甄士隱是民,官自然比民高貴,偏生那甄士隱卻對自己有恩,實在尷尬!既然他送的禮物價值已經遠超了甄士隱當初付出的,他也就不欠了這份人情了!
賈雨村遊曆江南,千方百計地謀起複,不久,就去了了揚州巡鹽禦史林如海處,給他膝下的獨生愛女做西席。崔嘉聞訊後淡淡一笑,賈雨村肯屈就這份差事,看中的可不是那份豐厚的束脩,所盤算的無非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打算利用林如海的人脈和權勢為自己謀官。
這也意味著,紅樓的故事要拉開序幕了。
崔嘉靜靜地旁觀著,等待著。來到金陵城後,封氏見他為尋找英蓮竭儘所能,感動之餘,心中也惶惶不安。她覺得丈夫與自己已經生出了隔閡,兩人漸行漸遠。
封氏和甄士隱已經人到中年,如今膝下空虛,封氏怎會不憂心?自己這個年紀,是再難生育了,可甄家卻不能斷後,否則他們夫妻身後都無人祭祀!以前丈夫疼愛女兒,他們想著把英蓮嫁給個通情達理的人家,再請求日後讓一個外孫子改姓甄,繼承甄家全部產業,這似乎也是行得通的;實在不行,還可以坐產招婿,也是解決之道。但是現在
就是女兒能找回來,她一個好人家的女兒,落在人販子手中,天知道是何種遭遇?就是身體還清白,也會召來種種非議,那名聲也必將受損,哪裡能再尋個好女婿?等到自己夫妻故去後,她一個無依無靠的女孩子,將如何在這世界上立足?宗族世人都會厭棄她的,最後,怕隻有遁入空門一條路可走了!
封氏想到這個,就心中冰涼,她思慮良久,一咬牙,張羅著為丈夫尋了兩個清秀溫順的年輕女子來傳宗接代。兩人都是小戶人家的女兒,是封氏精心挑選出來的,身體健康,性情人品都不錯,還特地找了兩個人,也是防止她們心思大了,會窺覬自己不該想的。
崔嘉聽到封氏告訴他這件事,起先是吃了一驚。作為現代人,他對納妾這樣的行為覺得有些難接受,雖然他現在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他本能地要拒絕,但是,聽著封氏訴說苦衷後,崔嘉沉默了。
封氏的考慮是正確的,英蓮尋回來後,處境大約就是如此的。書中英蓮香菱)那個性子,崔嘉思忖著她雄起的可能性還真是挺渺茫的,兒時留下的烙印太深刻了,她那軟弱天真是很難改變的。如果有個兄弟扶助,再給她留一份豐足的家業,那家業可以以現代信托的方式由兄弟打理。這樣她一生衣食無憂,可進可退,才是為她思慮周到。
崔嘉還要在這個世界停留多年,他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但他不願意勉強這兩位姑娘,特地詢問了她們的意見,做妾可是低人一等的。
出乎他意料,這兩位姑娘自己卻是願意的。甄家是個富足人家,甄氏夫婦二人也都是寬厚的,封氏許給她們的待遇很不差。雖然是妾,但她們也是良妾,平日裡也無人為難她們,也就是每天給太太請安,對太太恭敬些,時常給太太做些針線孝敬,伺候得小心些罷了。
封氏給她們每人都隔出了一間小院子,寬敞明亮,自己家中那逼仄的屋子是不能比的,甄府裡還有個大花園,景色雅致,看著就賞心悅目。一年四季的衣裳首飾都是按例製作的,一個月還有二兩銀子的月錢,飲食豐盛可口,太太還會分派丫鬟來伺候她們。
她們要嫁人做正頭娘子,能嫁的也不過是普通的平頭百姓,成婚後省吃儉用地過日子,日常辛苦地操持家務,說不得還要受婆婆磋磨,丈夫打罵,那日子真不比做甄家的妾好!
況且,那甄老爺斯文清朗,一看就很體麵氣派,又聽說了他為了尋找被拐賣的女兒做的事,可見他真正是個好人。這樣的人,是會好好善待她們吧?還有,老爺太太沒有子嗣,如果自己有幸能生下兒子來,母以子貴,日後還會愁沒好日子過麼?
因此,那兩位姑娘都堅決表示了同意做甄家妾的意思,絕對都是心甘情願,無人勉強。對她們的想法,崔嘉心中也透亮,但也不去計較,沒有意思,這世界盲婚啞嫁的都多了去了。
甄家給了那兩位姑娘家一家一百兩銀子,十畝田和其他財物,崔嘉先後迎了她們進門,平平常常地過起日子來,闔家倒也和睦。
後來,其中一位妾生下了一個兒子,封氏是又喜又悲,把嬰兒抱到自己身邊養著,請了乳母,和丫鬟一起精心照料著。所幸,她見崔嘉對找尋英蓮依舊十分上心,並沒有因為得了兒子就此淡漠了心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