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淞和方氏在京城中過得甚是安穩。雖然南北方氣候風俗等差異頗大,但薛淞前世走過了不少地方的,而方氏也是個隨遇而安,適應力挺強的女子,在做姑娘時就隨著父親遷徙了一回了,也不在意這個變化。
況且,薛家的條件算是很優裕的,就說在京城裡能有一處屬於自己的舒適寬敞宅子,大多數中等官員們都是沒法做到的,觀政進士們大多是住著官府的房舍,少不得要分心。薛家一家人卻可以安居樂業,減少了許多煩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豐厚的家底,薛淞才能集中精力來好好做事,不會為日常生計勞神,也有足夠的底氣獨善其身,不至於會為了銀錢而折腰迷惑。薛淞再次感歎出生在薛家,也不全是壞處的。
除了分家時得到的家產帶來的穩定收益外,薛淞和方氏也對經營自己的產業很上心。那棵千年檀香檀木送到了金陵城後,薛淞便請薛老爺找尋了高明的巧匠,截了一半木料,做成了不少擺設和手串等裝飾物件,精工細雕,非常用心。古代手藝人的本事真是讓人驚歎,那些物件都做得極其精致,堪稱是藝術品加上那頂級的質料,看上去無比的高貴奢華,饒是薛淞自小就見慣了許多好東西,看著被挑選出來送到京城的幾件,也是嘖嘖讚歎不已的。
那些物品,薛淞分出了一半,先留在金陵薛家相熟的珠寶鋪子裡售賣。薛家如今身份不凡,連帶著薛家的物品也漲了身價,售賣起來,甚是搶手。
餘下的一半,薛淞囑咐父兄,好東西不要一下子出手,隔段時間拿些出來賣,等到這千年檀香檀木的名氣出來後,可以慢慢地提高價錢。這就是饑餓營銷。逐漸打造個薛家所出,皆為精品的印象後,就可以開設自己的薛氏商鋪了。
薛淞和方氏的精力有限,經營要往貴精不貴多的路線上發展。薛家在江南多年,在商場上根基深厚,薛淞考慮到三年之後自己的去向未定,名的產業暫且不移至京城,在富庶安逸的江南一帶發展為好,拜托給了薛老爺照看。
奶兄謝平掌管的東南商號漸漸有了進展。他救下的南洋商人在所在之地頗有些勢力,在那商人的牽線搭橋之下,商號裡從江南一帶運來大量的絲綢瓷器,在東南沿海與南洋商人們交易,換取到南洋出產的寶石香料、上好木材,再運往江南售賣。這樣交易了幾趟後,獲利非常豐厚,薛淞論功行賞,也按照原先的約定給了謝平不少分紅,謝平的乾勁越發高了。
薛淞惦記的不隻是賺取銀錢,他叮囑謝平,要花大力氣打聽海外是否出現了新的糧食作物,哪怕是未見過的蔬菜、水果之類也要及時把種子搜集過來,不惜重金懸賞。但這些事情可不是一蹴即就的,薛淞也不知道如今新大陸的情形,這時代的消息是非常閉塞的,千裡的行程都要以月為單位計量。
真該讓喜歡從前慢的人來這裡好好體會一下,保管他會改變心意薛淞苦笑著想道。
另一半木頭,薛淞讓薛老爺收在庫裡好生保管著。他記得,明清之時,自南洋來的好紫檀木是越來越少,價值一路走高,最後市麵上都是拿著其他的檀木來冒充。他準備把那一半檀香檀木留著,日後用來給女兒打造嫁妝。若不是為了眼下的生意和要進行的計劃需要銀錢來周轉,薛淞連那半棵樹的料子都舍不得用上呢
在京城裡,薛淞生活得很謹慎。他與那些武勳們幾乎沒有來往了。薛家是皇商,在勳貴圈子裡隻是邊緣的人物而已,而薛淞更是與他們素不相識的小輩,沒有理由上趕著親近不是麼
因此,薛淞從未去拜訪武勳們,平日裡更不交往。
什麼,老將軍您說和我薛家交情如何深厚,你家祖上與我的爺爺、太爺爺們曾經共事過,那是幾輩子都相識了
哎呀,那小子孤陋寡聞,可不知道了,我父親也沒有和我說起過此事啊
咱們薛家自打我爺爺那輩起,就居住在江南了,和京城聯係甚少。而且,您家這麼高的身份,咱們薛家隻不過是一介皇商,哪裡能高攀得上一定是大人怕我難堪,故意給我圓個麵子的,哈哈,不敢當,不敢當
世兄要邀請我去打獵飲樂哎呀,我日日都要去衙門當差,著實不得閒兒小弟還在觀政,哪裡能自己做主,況且我那座師對我甚是嚴格,小弟的頂頭上司便是他的同門,小弟偷懶耍滑了,座師立刻就能知道,可會嚴責小弟呢,世兄見諒
見著薛淞對著他們油鹽不進,裝傻充愣,卻與自己的座師、同僚們來往密切的樣子,武勳們心中也有些不悅。現在是永明帝在位,武勳們地位還沒太衰落,他們覺著薛淞這樣未免太不識抬舉了
明明他們因為薛家也算與武勳帶點關係,才想著提攜薛淞一番的你薛淞雖然是二甲進士,但你眼下不是還沒授官出頭麼,竟然就心生反骨,想著要和咱們撇清乾係了嗬嗬,要不是因為皇上對你有幾分看重,咱們武勳子弟中出息的人不多,誰會把你一個皇商家出來的放在眼中啊
根正苗紅的武勳子弟,像王家的王子騰,賈家的賈敬,可不比你薛淞差。王子騰是在軍中發展的另說,賈敬可也是進士,還得到忠義親王信任,就是觀政的地方,比起你薛淞來,也隻好不差
漸漸的,武勳們也就懶得再搭理薛淞了,而薛淞也因此鬆了口氣。文武殊途,不儘早表明了立場,將來非禽非獸的,兩邊都不會將他視為自己人,落不到好
而隨著天下太平,武將衰落的趨勢是不可扭轉的。等到忠孝王上位後,四王八公為首的武勳更是會被清算得徹底。有這樣的好機會與之劃清界限,薛淞是求之不得
武勳們對薛淞的冷落和不滿,文臣和士人們也看在了眼中,在吳侍郎有意無意地推動下,他們對待薛淞的態度更加親近起來。
但京城裡有兩家人與薛家的關係究竟不同,薛淞一時也無法與之老死不相往來。
第一就是王家。薛王兩家畢竟是姻親,怎麼能一下子撕扯得開來薛淞隻得對王伯爺和王子騰的示好平淡對待,逢年節,送上一份應例的節禮便罷。王伯爺一再邀請薛淞和方氏來家中,道都是老親,不要生分了去薛淞口頭上雖然恭敬客氣,但除了拜年,也難得上門一趟。
畢竟薛淞忙碌著公事,終日不得閒兒,哪裡有空兒去王家去走親戚,王伯爺又不是他的嶽父男子要以前程為重,這一點可沒人能拿來說嘴。
方氏拗不過王家老太太的邀約,倒是應景地去過王家幾回。不過,王家女眷也沒能如願與方氏建立起親密的關係來。怎麼說呢,方氏是禮儀周全,但態度卻是客氣而疏離,和薛淞一般的難纏
王老太太笑著誇讚方氏美貌,把自己兩個女兒都比下去了。唉,可憐秀雲她遠嫁金陵城,老身心中真是想念,恨不得再多個女兒承歡膝下就好了秀雲來信,都說你好呢,我看著你啊,越看越是歡喜
方氏聽著這話,臉上含笑,隻是謙虛道“您過獎了,我哪裡能及得上大嫂”對著王老太太的話,並不肯接口。終究也是高門勳貴,王家女眷也是有傲氣的,遞出的橄欖枝人家不願接受,也就不能再勉強了。
王老太太便言道,自己老天拔地的,不合年輕人的脾性,讓王子騰夫人趙氏來招待方氏。趙氏也是出身武勳之家,和方氏相處後,也覺著方氏那種作派也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兩人說話之間,有些典故詩文什麼的,自己都不明白。
敘了敘家常之後,兩人也尋不到話題來說了。想講一講兩家相關的事情把,方氏便一臉茫然,也是文武殊途,沒有交集之處。
如此幾番之後,王家也不再去驚擾薛淞了。犯不著啊,明顯薛淞是記著王子勝算計他的事情,不願和王家親近了。
反正王秀雲是薛霖妻子,她的子女便是王家的外孫子,外孫女,薛家與王家的關係就遠不了。薛淞已經分出來了,他的態度如何,那也不是太要緊的了
相比王家,薛淞對賈家更加是遠著了,連節禮年禮都免了,自有薛老爺聯係這老親的情分,他就偷懶不操這心了。榮國公位高權重,薛淞更加要堅持著士人風骨,不能阿諛巴結,榮國公會體恤小輩的吧
賈家的幾個同輩人也邀請薛淞聚會了一回。賈敬和薛淞是同一屆,他自視很高,卻名次卻位居薛淞之下,哪裡能心服。他認為那是薛淞拿著忠義親王當做踏腳石,才得到永明帝的歡心,給賞賜下的恩典,哼
賈敬因此對著薛淞冷冷淡淡的,各為其主嘛,他是忠義親王的人,如何能與與忠義親王作對的薛淞親近呢
賈政夾在幾位有功名的同輩人中,未免有些自慚形穢,表現得局促尷尬。
林如海卻是溫文爾雅,談吐優雅,與幾人都相處得甚是和睦。他看出賈敬對薛淞的不友善,不動聲色地用言語化解開來。
也許他是本性仁厚,不願讓薛淞難堪;也或許他是善於為人處世,但薛淞還是領了林如海這份善意。他望著尚算年輕清俊的林如海,不禁想起了眼前這人日後麵臨著的淒涼人生。
他心中倏地生出一股衝動,想當頭猛喝,提醒林如海,但再思轉念一想,薛淞卻是黯然一歎。疏不間親,他以什麼身份來和林如海說還沒影子的事情,又有誰會相信呢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已改網址,大家重新收藏新網址,新網址??新電腦版網址大家收藏後就在新網址打開,老網址最近已經老打不開,以後老網址會打不開的,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報錯章,求書找書,請加qq群647547956群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