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感恩!_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五十九章 感恩!(1 / 2)

其實明朝遼東始終維持艱難,很大程度上是被慣的。

真就是慣的。

開原以北並不是不能耕種。

就算彆的的確不行,可大豆高粱是沒有任何問題。

清末時候從遼河上運出去的大豆每年高達四百萬石,而運河從南方運往北方的漕糧,每年也就是四百萬石而已,也就是說僅通過遼河外運的大豆就趕上漕運。這還是清末,到咱大清亡了,東北完全對著漢人放開後就更多了,也不存在清末的大豆品種和明朝不一樣的問題……

東北就是大豆原產地。

野大豆彆說東北,連黑龍江以北都有發現。

品種沒有區彆。

這東西本來就是這個緯度可以野生的。

不是什麼外來物種。

真正根源是明朝人至少在明末天災降下前,根本不屑於種這些需要廣種薄收而且不加工根本不好吃,加工又得需要額外費力的東西。

吃大米不好嗎?

小米不好嗎?

麵粉不好嗎?

煮豆子吃?

大明百姓又不是西歐窮鬼。

豆油?

沒有現代浸出工藝前,大豆出油率很低,遠不及菜籽之類,而且腥味重,實際上民間是點燈用的,也就是做豆腐,生豆芽之類。

比如咱大清八大皇商之一曹家就是靠在關外做豆腐起家。

估計也賣豆芽。

畢竟對於遊牧民來說,豆芽也是菜啊!

而對於吃大米,小米,麵粉的大明百姓來說,大豆真的很沒地位,都是最窮的地方才種,而且種大豆的主要用途,其實是給稻田當肥料。也就是相當重口味的明朝複合肥,以豆餅為原料,再加上各種亂七八糟,最終發酵而成的糞丹,這種肥料的效果極好,就是口味極重。

豆餅是其重要原料。

連大豆都是這個級彆,那高粱就更彆說了。

那是喂馬的。

大明百姓基本上不是饑荒,根本就沒人吃這東西。

李時珍都說了,不甚經見。

不常見。

到咱大清屬於常態化饑荒,可以說人幾乎生下來,絕大多數日子都是饑荒狀態,所以對食物要求極低,那時候大豆高粱才成了重要糧食,畢竟想吃大米也沒有啊,這個無論有什麼缺點,終歸也是能吃的。

就像地瓜盛世一樣,不是地瓜多好吃,而是真沒有彆的可吃。

這得改。

不能這麼慣著他們。

得讓大明百姓吃大豆。

高粱的確不好吃,但可以釀酒。

高粱酒應該是明朝中期出現,至少前期沒有記載,同樣也是李時珍說粘高粱可以釀酒。

這就有搞頭了。

在開原以北大規模種大豆,然後榨油,做各種豆製品,再在江南推廣糞丹,這樣豆餅需求就暴漲,這裡種大豆就有利可圖,而且豆油可以拿去給朱植做罐頭加工,油炸過的海魚罐頭明顯口味更佳,至於高粱除了作為飼料,在這一帶搞馬場,剩下就是釀酒。

然後運到北方售賣。

南方肯定沒什麼市場的,但高粱酒在北方還是受歡迎的。

當然,這個工作肯定不是楊豐負責的。

他又不是大明百姓。

現在隻能說是計劃,具體如何操作是另外的,不過也不難,畢竟大明還有商屯這種東西,無非是找一批窮人,然後讓他們以商屯名義,在開原開荒種田而已,朱元璋是鼓勵這種向可以說邊疆移民的。

而且還不交稅。

商屯就是給邊軍提供糧食,然後換鹽引的。

明朝早期開中製時候商屯遍及各地。

不僅僅是九邊,連貴州山區都有大量鹽商開荒的商屯。

就在楊豐的躊躇滿誌中,前麵城堡裡的戰鬥落幕。

“大使,西陽哈跑了,另外還跑了近千人。”

孛羅一身鮮血的走來說道。

“追啊,他的人頭可是最值錢。”

楊豐說道。

“大使,兄弟們折損不少,再追殺下去,把他逼急了拚命,恐怕還得更多死傷,左右還有遼王大軍,咱們打下他老巢已經是大功了。”

一名女真千戶說道。

其他幾個千戶紛紛點頭,看得出真肉疼了。

他們在這裡死傷超過兩千,光被堵住那一陣,就死傷六七百,再加上城內血戰,的確有點撐不住,說到底他們對大明沒什麼忠心,就是被燒殺搶掠的利益吸引。但現在這裡已經被打下了,可以說想要的已經到手,雖然西陽哈跑了,的確沒了最大的一塊肥肉,但好在已經得到不少,沒必要繼續去拚命。

窮寇勿追啊!

這個道理他們也懂。

楊豐很無語地向他們幾個招了招手。

然後他們幾個湊到一邊……

“你們會死嗎?”


最新小说: 修真從重生開始 穿成惡毒女配懷了學神男二的崽 四合院:小人物的種田人生 讓你當酋長,你成球長了? 權鬥江湖路 抗戰:旅長,冤枉啊我真不是軍閥 抗戰:晉西北兩個李雲龍,我不信 魔王大人,勇者他又招了 國手:從坐堂中醫開始 向上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