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他自己要,他得去獻給他爺爺,他爺爺肯定會再多做幾個的,而且會更精致,所以最後他肯定會有一個的。這時候朱元璋那裡的世界地圖依然沒完成,隻是把東方部分完成了,現在楊豐回來,那些繪地圖的很快會繼續他們的工作。
“我一直疑惑,你們為何都不支持開疆拓土?”
楊豐看著離開的皇太孫,問張顯宗。
“誰掏錢糧?”
張顯宗很乾脆地說道。
楊豐微微一笑。
“誰都知道開疆拓土是好事,可開疆拓土的錢糧誰出?陛下此番開拓會寧,就已經可以說勞民傷財,前方的確隻是兩三萬兵馬,後麵多少人在運輸?江南的糧食要海運遼東,遼東要走遼河運到開原,再從開原繼續向前運輸,為了在吉林造船,征調了數千工匠,這些工匠所需要也要運輸過去。
從江南到吉林,十餘萬人在為這幾萬人運輸。
而這十餘萬人,又得消耗更多錢糧。
全是百姓所交賦稅。
這還是會寧,一路有海運,有河運,運輸方便,若向西南山區,向西域沙漠之地,那又得多少人運輸?若向南洋,又要造多少船,需要多少造船工匠,這些工匠又得多少賦稅來養?
開疆拓土?
一句話當然容易。
可真開疆拓土時候,是要掏錢的。”
張顯宗繼續說道。
“但回報也豐厚。
南洋的香料,西域的貿易,哪怕緬甸這些地方,也有寶石。”
楊豐說道。
“可這些與百姓何乾?”
“是與江南百姓何乾吧,或者說與江南士紳何乾吧?
你不妨把話說的更明白些。
根本原因還是江南士紳得不到什麼好處,皇帝陛下依舊沒有放開民間的海外貿易,向南洋的開拓無論撈多少,都是歸了皇帝陛下。向西域的開拓就算能撈好處,那也是西北那些武將,向西南開拓便宜了沐家,但錢糧卻都是從江南出的。
沒好處你們自然不支持。
但如果有呢?
首先,雖然我們分歧很多,但在這個問題上是一致的。
民間海外貿易應該開放。
但前提是必須使用寶鈔交易,可要使用寶鈔交易,就必須以武力逼迫那些番邦,還是得先武力開拓,說到底想要好處,就得先投資才行,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推動你們的皇帝完全放開海外貿易。
你們還得先支持他開疆拓土,反正你們不支持也沒用。”
楊豐說道。
“你如何使陛下放開民間海外貿易?”
張顯宗有些動心地說道。
他是福建人,閩係士紳最期待的可就是這個。
“寶鈔啊!
你們不會還沒明白,他真正要避免的,其實是喪失貨幣主導權吧?海外貿易越繁榮,民間士紳商人手中積累的金銀和銅錢就越多,他的真正目的自始至終都是推行寶鈔,推行寶鈔又是為了控製貨幣主導權,但如果民間金銀銅錢數量眾多,那麼他無論怎麼嚴防,都阻止不了民間使用這些東西貿易的。
發達的海外貿易,會導致他的寶鈔越來越難推行,就是用香料交易都比寶鈔受歡迎。
同樣也讓他失去貨幣控製權。
現在他可以印鈔票,然後賞賜給軍隊,軍隊去購買想要的。
一旦他失去貨幣控製權,就隻能通過稅收來獲得金屬貨幣,那時候他就隻能向士紳妥協,因為發達的海外貿易會讓士紳獲得巨額金屬貨幣,簡單說就是士紳獲得了貨幣主導權。
他必須屈服於士紳的意誌。
這才是關鍵。”
楊豐說道。
大明就是這麼完的啊!
寶鈔的崩潰讓國家失去了貨幣主導權。
而掌握巨額海外貿易白銀的江南和閩粵士紳集團,則完全控製了國家的貨幣,他們依靠貨幣主導權再控製國家的政策,最終就是東林黨了。朱元璋從一開始的錯誤,就是選擇了寶鈔作為貨幣,雖然他也沒辦法,畢竟他真沒那麼多銅錢,宋朝就已經用鐵錢了。元朝時候色目集團和蒙古貴族更是繼續搜刮金屬貨幣,元朝就已經用寶鈔了,朱元璋隻是麵對現實的無奈選擇。
但是……
這個祖製讓後世改不動了。
明朝直到滅亡為止,寶鈔一直都是法定貨幣。
雖然實際早就不使用,但不用也是法定貨幣。
白銀不是。
錢鈔並用才是法定。
明朝政府權威的喪失就是一個貨幣主導權喪失的過程。
最初寶鈔為主銅錢為輔時候,就是洪武永樂這些強君時代,等寶鈔貶值嚴重銅錢為主的時代,就是那些越來越衰弱的皇帝,因為阻止不了私鑄銅錢,後期到了私鑄銅錢完全取代官鑄銅錢時候,皇權就已經撐不住,最終隻能在文官壓製下了。然後海外貿易的白銀恍如降維打擊般把寶鈔徹底踢出去,剩下銅錢也因為白銀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弱勢,到白銀完全占據主導權時候,就成了萬曆以後那些皇帝了。
不僅僅是文官,東林黨後麵的地方士紳都能壓製皇權。
萬曆的礦監稅監被地方士紳像狗一樣打死燒死扔河裡淹死時候,他連殺個當替罪羊的葛成都做不到,一個被皇帝聖旨處死的平民,居然在地方官紳合夥保護下,一直在監獄像英雄般被伺候著活了十幾年,然後居然還被放了。
真是魔幻般的世界。
說到底就是萬曆沒有貨幣的控製權。
蘇州士紳們有。
萬曆不敢真正得罪他們。
所以想要朱元璋放開海外貿易也很簡單,士紳支持他的寶鈔。
不是嘴上支持。
而是真正配合他完成貨幣的寶鈔化並確立一個可以延續的製度,讓他不用擔心自己的貨幣主導權,然後把一起割韭菜的對象變成周圍那些番邦小國……
或者說君臣狼狽為奸,一起禍害周圍。
君臣建立互信。
共同建立一個能讓雙方都接受的,可以長期運行的貨幣製度。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