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剛才什麼也沒發生過。
“大使,這些人家中又搜出新證據,證明其與白蓮教有染,故此需要另外奏明陛下,但為免他們逃走,需押入刑部大牢,閣下之要求恕不能從命,此事鄙人會奏明陛下,這些人就無需大使費心了。”
張昺說道。
“什麼證據?”
“白蓮教妖書!”
“妖書何在?”
“被大使燒了!”
“張侍郎莫要說笑,楊某何曾燒你的妖書?諸位父老可否願給張侍郎作證,說是楊某燒那了妖書?”
楊豐對著那些百姓喊道。
後者趕緊紛紛溜走……
所以這就跟漢妃的民意調查般完全就是話術問題,他問有沒有人願意給他作證沒燒,這些人一樣是要趕緊溜走的。
“看看,他們都不願意給你作證,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都看不慣閣下陷害好人,不肯在這裡為虎作倀跟著閣下一起陷害好人。張侍郎,你就彆再一錯再錯,你根本就沒有什麼妖書,當然也不會把妖書給我,我更不可能燒什麼妖書。你們就是在皇宮因為貴國皇帝陛下聖明,結果揭穿了你們,以至於惱羞成怒,又不敢去找你們皇帝,隻好拿這些無辜的工人撒氣。
你們也不嫌害臊。
堂堂一個侍郎,知府,知縣居然會為難幾個工人。
這就是飽讀詩書的聖賢弟子?
看來我真得去曲阜,找我的好兄弟衍聖公,問問他,他老祖宗究竟留下什麼教給你們,以至於你們連這種事情都能做出了
這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楊豐很誇張地說道。
不得不說他時刻不忘衍聖公!
不過他真想推動衍聖公出來搞個整肅儒生活動。
牌位這個東西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說話,不能說話的木頭牌才是神,能說話的那就是妖孽,要趕緊扔出去燒了,燒了不夠還得把灰碾碎揚了,然後再請個和尚道士做法,用佛祖和三清共同鎮壓。
如果衍聖公搞個儒風整肅,那唯一的可能,就是他自己被儒生們群起攻之,打入萬劫不複!
張昺深沉地看著他那囂張跋扈的嘴臉……
妖人!
妥妥的妖人!
禍國的奸佞!
妥妥的奸佞!
此刻楊豐身後曆史上那些著名的奸臣們若隱若現。
“閣下之厚顏無恥,實乃張某生平僅見,閣下有膽量就來搶,這人張某是不會放的,張某以刑部右侍郎親自押解囚犯往刑部,閣下若敢搶奪就是劫囚,閣下以外國使節,乾預大明司法,劫奪大明囚犯,無視我大明律法,辱我大明國體,張某惟有與閣下拚死相爭。”
張昺凜然說道。
不得不說他們的設計真不錯。
就是擺出一副維護大明國體的架勢對抗無禮的外國使節,這無論怎麼搞都是站在道德製高點。
當然,應該是朱元璋在後麵挑撥的……
李諒當然是故意的。
朱元璋就是要他告訴楊豐,然後楊豐肯定過來,再配上個出名的硬骨頭官員,連靈活變通都不會,最終就出現了這個局麵,張昺可是在北平被朱棣殺了的,他是朱棣起兵時候的北平布政使,他和謝貴一起負責收拾朱棣。
結果被朱棣反殺!
然而……
楊豐很平靜地下馬,然後小妖精們左右一分,他很平靜地走向前,在那些衙役們敬畏的目光中,徑直走向那些工人。
“攔住他!”
張昺喝道。
然後衙役們麵麵相覷。
但卻沒人阻攔。
楊豐的傳奇在京城屬於儘人皆知的。
當初可是連徐家都敢炸,而且還有鐵券護身,還和皇太孫是好友,身邊還有個身份比較詭異的公主,不知道算未婚妻還是女徒弟,皇帝自己都經常去五台山。至於張昺無非就是文官,大家無非就是跟著他辦事,為了跟著他辦事,得罪甚至激怒這樣一個人,明顯是很不理智的。
他真扔手雷怎麼辦?
炸死人他有鐵券,根本不用受處罰的,更何況他當初炸死徐家家奴重傷徐膺緒,徐家都無可奈何,至今當沒發生過。
那炸死平民呢?
大家老老實實看著就行了!
衙役們在楊豐麵前小心翼翼地向兩旁讓開,楊豐就像皇宮前的斛律光般徑直走到那些工人麵前……
“拿來!”
他向旁邊一伸手。
押解的小吏戰戰兢兢指了指自己腰上。
楊豐隨手扯下鑰匙,挨個打開了枷鎖,這些工人很機靈,趕緊跑到了小妖精們那裡,楊豐放完人,才若無其事地拍拍手,把鑰匙扔給小吏,然後很有大反派氣質地狂笑著走了……
“哈哈哈哈……”
他的笑聲在一片詭異的沉寂中回蕩著。
後麵張昺陰沉著臉,怒火中燒的看著。
然後……
“皇太孫,這就是目前這種衙役製度的缺陷,您不能指望一群沒有任何收益,純粹就是應付差事的人會為維護律法而做什麼,他們就是混完這段役,在這期間能保證自己安全,彆把命搭上,這就行了。這種製導注定就是這種結果,但如果廢除這種製度然後改成職業化,雇傭製,那麼他們就是要以此為職業,必須靠這個維持生計的,那就可以真正做事了。”
楊豐對著皇太孫說道。
所以明明是他當街劫囚,現在卻變成了他一番苦心,給大明檢驗衙役製度缺陷……
旁邊張顯宗都鄙視啊!
不過朱元璋卻沒有對此事做任何的處置。
第一,他已經說要放人。
第二,張昺就是搜出本白蓮教妖書。
但妖書沒了!
被楊豐燒了!
可楊豐不承認他燒了啊!
有證人?
那楊豐也有證人說他根本沒燒呢!
最終在皇帝陛下的和稀泥,或者說有意袒護下,他劫囚這件事就那麼不了了之,刑部尚書楊靖,侍郎張昺甚至都察院的禦史們,但連番上奏指責楊豐,但皇帝陛下就是壓著不了了之。
不過卻給張昺賞賜。
獎勵他在對抗楊豐時候表現出的凜然正氣……
所以就是皇帝看了戲,讓楊豐惹起群臣公憤,現在是個有正義感的官員都想給他一棒子,儼然開始走上朝野公敵的路線。而且張侍郎大義凜然怒斥楊豐,維護大明國體,維護大明法律的傳奇,也經過層層包裝後在民間迅速傳播。
古有強項令,今有張侍郎!
自古不乏鐵骨錚錚!
就是楊大使的一番苦心,這個隻有皇太孫能懂了。
“的確如此,倒是讓楊兄費心了!”
皇太孫深有同感地說道。
張顯宗三觀儘毀般默默站在一旁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