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新式火器普及,那這種事情就更普遍了。
老百姓不好管了!
這還僅僅是從技術條件上。
如果老百姓的思想再亂了,那就不是不好管那麼簡單了。
他是個皇帝。
而且還是個雄主。
維護這個家天下的體製,才是他的根本原則,越是雄主對這個問題越緊,他可以推動國家強盛,但前提是不能動搖皇權。
“朱允熥也不是沒有被換掉的可能啊!”
楊豐說道。
如果朱允熥真的不能改變,在思想上就是進步化,那麼為了維護朱家的家天下,朱元璋真不排除換人,和朱家的皇權穩固相比,一個孫子也不是不能犧牲掉。朱允炆後麵的支持者們,應該也是看到了這一點,畢竟他和楊豐關係最差,而且是受到儒生支持的,而儒生可以維護家天下。
朱允熥代表進步,但進步後果是動搖皇權根基,朱允炆代表保守,但保守可以帶來皇權穩固。
對朱元璋來說後者更重要。
這才是朱元璋對這場刺殺表現有些奇怪的真正原因。
他也在動搖。
楊豐這個變量的出現,對大明的乾擾太大,就像他自己說的,從他到大明開始,原本的曆史就已經不存在了,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所有人都要適應全新的變化。
“走吧!”
楊豐感慨地攬著小公主肩膀說道。
這時候李諒已經帶著大批士兵趕到,刺客已經自殺,做這種事情的肯定都是死士,他的武器是燧發槍,這東西目前理論上隻有工部一個工廠在製造,而且到現在為止總共製造了兩百支,一部分在朱元璋那裡,一部分在皇太孫的侍衛手中。
而刺客行刺前高喊著要給皇太孫報仇。
所以就是皇太孫了。
皇太孫懷疑是他哥哥派人刺殺的他。
然後憤而殺他哥哥。
就算不是他指使,也是他親信揣摩他意思乾的。
兄弟不相容啊!
看看他哥哥哭的多麼傷心啊!
至於真相並不重要,那些儒生會迅速把這個兄弟不相容的故事傳遍大明各地,然後一個被冤枉的賢德皇孫和他心胸狹窄,甚至僅僅因為猜疑就要殺自己親哥哥的弟弟的故事,就成了大明各地人們感歎的傳說。
那時候就算調查結果與皇太孫無關也沒用了。
這種事情不可能調查出有關。
隻能是無關。
但民間早就已經形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了,而朱允炆也借此繼續他的悲情角色,讓自己不被弟弟所容的命運儘人皆知。
演!
就是硬演!
但的確有效果啊!
“我記得這些短槍很好查,左右就那幾支,而且都有編號,把允熥侍衛手中短槍都交上查查,隻要沒少那肯定不是他指使。”
小公主依然不死心。
“這重要嗎?”
楊豐說道。
小公主也沉默了。
這的確不重要了。
兩人的馬車繼續向前,已經扶起朱允炆的李諒疑惑地看著他們……
“李僉事,我要去東宮探望皇太孫。”
楊豐說道。
“大使請在承天門稍候,某這就派人奏明陛下。”
李諒說道。
楊豐點了點頭。
然後他看了看依然在哭的朱允炆。
“皇孫,你這哭技著實令人佩服,哭了這麼久居然還能有眼淚。”
他說道。
朱允炆低著頭繼續啜泣,仿佛很委屈一樣。
楊豐緊接著笑了起來,然後和他姑姑一起過去,他們進長安右門,後麵朱允炆也重新上了馬車,後來趕到的錦衣衛也接手,李諒這才一臉憂鬱地回來。顯然作為朱元璋的看門狗他對這場愈演愈烈的鬥爭也很擔心,這種皇室奪嫡之爭,是很容易殃及池魚的。
“李僉事,你這樣的還怕,最後結果怎樣,對你來說還不都一樣。”
楊豐笑著說道。
李諒靠的是他妹妹李淑妃,他是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實際職責帶著親軍衛守皇城,他弟弟李忠是旗手衛指揮使,他們家屬於除了讓朱元璋放心外沒有彆的優點的。
打仗不行。
乾彆的也不行。
就是能讓朱元璋信任。
這樣的家族位置應該算比較超然。
“大使真會說笑,李某真的一句也聽不懂。”
李諒尷尬一笑。
說完他趕緊進宮奏報了。
楊豐和小公主在承天門等著,不過沒過多久,劉三吾和黃子澄等人就從裡麵走出,這個老家夥雖然八十了卻依然很有精神。他和楊豐仿佛一對死玻璃般隔空對視著,不過都沒有說話,老頭隻是向楊豐略一拱手,然後就從另一邊的橋上走過。至於黃子澄等人則直接無視楊豐,一個個很高傲的昂著頭,就仿佛一群伸長脖子的大鵝。
“今日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鬥大,係肘後!”
楊豐突然抽風般嚎著。
劉三吾停下腳步,緊接著微微一笑,然後在黃子澄等人簇擁下飄然離去。
“你爹真不穩當了!”
楊豐說道。
這個老家夥有點收獲了。
當然,不是說朱元璋已經決定換人了,而是朱元璋已經在重新考慮誰才是最合適人選了,除非接下來朱允熥思想朝著符合朱元璋要求改變,否則他的皇太孫位置必然不穩。
而朱元璋接下來也必然要做兩手準備,真正扶持一下朱棣和朱允炆,以便必要時候能多幾個選項。
這對朱棣倒是好事。
他可以在朱元璋支持下開始他的計劃。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