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曆史上至少蒙古還沒真正徹底解決,所以邊鎮這些軍戶雖然不喜歡,但也知道他們的職責,畢竟這些軍戶基本上都是南方北遷。剛剛把蒙古趕回漠北二十多年,絕大多數軍戶的使命感依然存在,他們本來就是當年北伐的,那些老兵絕大多數現在依然活著。但現在朱棣的西征,可以說徹底解決了蒙古,連蒙古大汗都在京城能歌善舞了,草原上的蒙古人都已經是大明臣民,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在邊塞吃苦?他們大多數都是從南方來的,在魚米之鄉的富足溫暖中,跑到這些零下二三十度的貧瘠之地,本來就很不滿,現在已經沒有敵人了那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裡?
其實明朝直到中期,包括遷都後的那些京營,對北方的態度依然都是暫時駐守之地。
哪怕朱棣遷都後,北平的性質其實也一直都是行在。
所以土木堡之變後,大多數將領的態度就是乾脆南下。
他們不想留在北方。
哪怕勳貴也不想。
農耕時代畝產四五石的稻作區和畝產一兩石的旱作區,那可以說就是天上地下的區彆,更彆說北平這種連明末三言二拍裡都評價苦寒之地,至於宣大開平大寧河套這些就更不用說了。
蒙古人向往漠南,可在大明的邊鎮軍戶看來,這就是苦寒之地。
所以當朱棣給他們一個承諾後他們立刻就做出選擇。
“大使,小的是跟隨大使西征的,您能保證皇帝會聽您的?”
一名軍官小心翼翼地說道。
“他不聽的話,我會以我的方法讓他聽的,你們不會以為我會對皇帝有什麼畏懼吧?
連他爺爺都被我用槍打過,更何況是他。”
楊豐說道。
後麵楊文憂鬱了一下。
當然,楊大使隻是實話實說而已。
“小的信大使!”
那軍官說道。
緊接著他看了看地上的朱高煦……
“大使,高陽王終究小的少主,小的懇請大使饒了他。”
他說道。
“放心,好歹我還是他姑父,雖然沒成親,但終究有事實,他姑姑對他也還算喜歡,我不會殺他的,你們帶他回北平,告訴朱高熾,我會南下北平,如果他有他弟弟的體格,可以試試阻攔我。”
楊豐說道。
朱高煦死不了。
這家夥體壯如牛,摔幾下而已,光那一身肉就堪比氣囊。
他隻是憋屈的。
那軍官隨即下馬,和同伴一起抬起了他們的高陽郡王,旁邊有人弄來輛驢車,可憐還在昏迷中的朱高煦被抬上驢車,就像高粱河車神般躺在驢車上,然後在部下護衛下,很蕭索地回北平了。
至於剩下的……
散夥唄!
這支騎兵主要就是燕代穀三藩另外加上部分北平,宣府,大同的衛所騎兵,因為穀藩和代藩的護衛都選擇了對抗朝廷,宣大二城的將領要麼加入,要麼棄軍而逃,要麼被抓起來或被殺了。
畢竟那些軍戶們絕大多數都選擇了支持藩王們。
少數將領無能為力。
而現在他們需要做的,隻是各自返回各衛。
他們對楊豐還是信任的。
主要是楊大使身份特殊,他說就算皇帝不同意,他也會以他的方式讓皇帝同意,那麼就應該相信一個當年在承天門外,敢對著大行皇帝開槍的人。
他都敢對大行皇帝開槍了,當然不至於不敢對皇帝開槍。
楊豐就這樣進入開平。
而就在此時。
京城。
“陛下將親征。”
張顯宗一臉焦急地走進公主殿下的辦公室。
“那他就親征吧!”
小公主很淡定地說道。
“公主,您為何不勸阻?”
張顯宗說道。
“我為何要勸阻,他現在還懷疑我呢!就連藍玉都不勸阻,我為何勸阻,再說他又不傻,有錦衣衛,有侍衛,有隨行親軍,還有炮艦,想對他不利哪有機會。蘇州那邊現在已經有人想投降了,他隻要過去,就算方孝孺是詐降也沒用,說不定他詐降本就是被人哄著的。”
小公主說道。
藍玉的確沒有勸阻。
實際上朱允熥也不可能真的完全相信方孝孺。
他也知道後者可能詐降。
但詐降不詐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親征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說到底蘇州城內也是各懷鬼胎,而絕大多數老百姓,蘇州衛的軍戶,這些本質上就是被裹挾的。如果皇帝禦駕親征到了蘇州,並且宣布一些寬大處理的決定,在目前局勢下,城內必然有人試圖投降。隻要城內生變,那麼外麵的神機營就可以強攻了,而且皇帝禦駕親征也可以震懾各地士紳,反正還沒撕破臉,他們一旦看到皇帝的決心而害怕了,那麼收手就行。
皇帝也不會再深究。
至於風險……
這個當然有。
但總不能有點風險就害怕吧?
加強保護唄!
再說皇帝禦駕親征,身邊至少上萬隨行護駕的,尤其是他身邊的火槍手侍衛,更是一水的燧發槍,隻要不出現低級的意外,根本不可能有刺客靠近。
當然,更重要的是……
“張學士,陛下其實是怕我們家老爺南下,然後一舉解決所有事,那樣會讓他顯得很無能,所以他要搶在我們家老爺南下之前,把這場亂子解決了,至少也要解決部分,這樣才能讓人知道,他並不是靠著我們家老爺才能坐穩江山。這時候公主去勸反而惹他不滿,以為公主是故意拖著他,讓我們家老爺可以解決所有事,他既然想顯示自己作為皇帝的本事,那就隨他便好了。”
春姬說道。
小公主冷哼了一聲。
張顯宗無奈地歎了口氣。
他當然明白,春姬說的都是實話,說到底皇帝現在已經不是過去,現在不需要楊豐,如果一個皇帝需要彆人來給自己收拾爛攤子,那這個大明誰才是真正說了算的?
他花了半年時間,不但沒有平定各地的叛亂,反而讓局勢愈演愈烈,楊豐一出所有人全老實了……
那楊豐是皇帝,還是他是皇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