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打出了“公子扶蘇、項燕”的旗號,為天下唱,建立張楚政權。為什麼要把秦始皇的大兒子公子扶蘇和楚國名將項燕聯係在一起?秦始皇為什麼終生沒有立皇後,也沒有正妻?難道扶蘇的母親就是這個楚國公主?難道她最後也卷入了楚國謀反的事件當中?
因為原著沒有後來天下一統的故事,項少龍一直把昌平君兄弟當成王室成員,根本就沒細想過他們到底叫什麼。
昌平君沒明白項少龍的意思,疑問道:“可不就是我,怎麼了?”
項少龍沉默了一下,盯著昌平君,盯得昌平君很不舒服,項少龍問道:“你妹妹怎麼姓嬴?”
昌平君道:“她隨母姓。”
項少龍問道:“為什麼她隨母姓?”
昌平君更奇怪了,道:“隨母姓就隨母姓,這哪有什麼原因。”實在不明白項少龍為什麼要糾結這個事兒。
先秦時期,隻有貴族有姓氏,平民是沒有的,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彆婚姻,氏:明貴賤。
秦始皇應該叫趙政,嬴姓、趙氏。隻有周室王族可以稱姓,以示尊重。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成為九五至尊,才開始稱姓,叫嬴政。
按照昌平君的姓氏推斷,嬴盈應該姓羋,叫羋盈,因為是原著人物,就隨便編了一個隨母姓的理由。
項少龍也知道追究人家姓什麼已經沒有意義了,他也有點兒明白正室的意義了,外戚在古代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漢初呂後稱製;漢武帝因太子年幼,寧可托孤給權臣霍光,也要處死太子的母親——鉤弋夫人。
項少龍真的要好好考慮這立太子妃的事了。項少龍沒有明確答應昌平君,隻說自己會考慮的。
昌平君敏銳地感覺到,項少龍對自己楚國人的身份有點兒排斥,他也隻能無奈地離開。
立太子妃到底不是小事,秦王也召集群臣討論,項少龍也參與其中。
項少龍聽了半天,品出了其中的味道:軍方的那些大秦主義者堅決反對,以維護王室血統的純正;而以呂不韋為首的“外來人”則主張立楚國公主為太子妃,他們想以此來突破秦人的種族主義的心裡防線。
秦王看項少龍半天也不說話,就直接開口問道:“少龍有什麼意見?”
項少龍本來是不關心太子妃的事,他開始隻是把這當成大王的家事。可昌平君的出現給他提了個醒兒,帝王哪有家事?一舉一動都有深遠影響,何況還有太子的求助。
項少龍搖頭道:“我不同意。”說罷,就不再言語了。
呂不韋道:“楚國強大,立楚國公主為太子妃,便可以破壞東方五國合縱,使合縱之力減半,這是何等良機。”
項少龍道:“要破五國合縱有很多辦法,但太子妃將來要做王後,她的兒子會做大王,關係重大,何況太子年幼,大王又春秋正盛,立太子妃的事不急。”
秦王想了想,道:“好,立太子妃之事不急,以後再議吧。”此言一出,算是給這次討論掛上了一個句號。
眾臣一看,這幫人討論了這麼半天,大王猶豫不決,項少龍一句話,這事就結束了。你這麼信任項少龍,直接問他就好了,乾嘛還召我們來?好像每次都是大家吵來吵去,最後靠項少龍一槌定音。
就連軍方大佬們也很吃味兒:我們難道說的不是不同意嗎?講那麼多反對的理由,都不如項少龍一句“我不同意”。難道我們說的理由都不重要,就他說的“大王春秋正盛”才重要?
秦王留下了項少龍,說太子要見他。眾臣也隻能在心裡暗暗咒罵兩聲,躬身告退。
秦王帶著朱姬和太子在宮中的一個湖邊的池榭上和項少龍繼續聊了起來,甘羅也在旁邊。
秦王以為項少龍也是和軍方一樣,堅持王室血統,笑道:“少龍當年本是為解決函穀關之圍出使魏國,結果隨口一句話,就促成了聯魏滅韓,自然不會把破壞合縱這種事兒寄希望於聯姻上。我大秦王室血統的重要性,自然不是聯姻能比的。”
項少龍感受著大秦從上到下的排外情緒,想起了以後的“逐客令”,看太子也在場,覺得還是要多說一些,所以開口道:“我不同意不是因為血統,我不同意僅僅是因為她是楚國公主,如果她隻是個普通的楚國人,我不會反對。”
秦王愣了,問道:“為何?”
項少龍道:“大王,你們喜歡把人分為秦國人、楚國人、趙國人、魏國人,但我不這麼看,在我看來,隻有中原人和中原以外的人。而中原人他們同屬於周室,現在周室已滅,我把他們全部都看做是我們大秦的自己人,隻是現在還沒在我大秦統治之下,但這是遲早的事。”
秦王點了點頭,終於明白了項少龍的意思,同時心裡既欣慰又興奮,項少龍總是三句話不離一統天下,似乎比自己這個大王還要熱心。
項少龍問道:“大王如何看待宣太後?”
宣太後稱羋八子,就是電視劇《羋月傳》的主角。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