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噶瑪噶舉派的宗教領袖是噶瑪噶舉黑帽係三世活佛——攘迥多吉。
佛教是雪區人民的主導信仰,可是此時也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教派林立,建一個寺院就產生一個教派,內部也是爭權奪利。
再就是戒律鬆弛,僧俗不分,僧人群體腐化墮落,披著宗教的外衣,內部充斥著腐朽、蒙昧。
藏傳佛教的眾多派係大多受到過皇室的召見,前往大都和地方首領的高僧絡繹不絕,可這其中幾乎沒有噶瑪噶舉派的身影。作為這裡的一個重要派係,噶瑪噶舉派也沒有在這裡行政體製內擁有一席之地。
謝遜選擇拜訪攘迥多吉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還不得誌,但在這裡卻有些很高的地位。
另一個原因就是,為傳奇大師宗喀巴大師授戒的就是噶瑪噶舉派黑帽係四世活佛——乳必多吉。
宗客巴大師是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師,為他授戒的是噶瑪噶舉派的四世活佛,而他佛教的啟蒙也是跟隨噶瑪噶舉派的高僧頓珠仁欽。
宗客巴大師佛學知識淵博,由顯及密,他對宗教改革是極其成功的。先後完成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廣論》兩部重要著作。
此時大師還沒有出生,但他的兩部重要著作卻在謝遜的腦子裡。
在現代曾經在這裡求學,讓謝遜精通藏語,又熟讀這些典籍,終於能派上用場了。
楚布寺坐北朝南,坐落在寧靜、樹林茂密、山明水秀的環境中。由第一世大寶法王杜鬆虔巴於公元1189年創建,第二世噶瑪巴噶瑪巴希便是在這裡被認證為轉世活佛,從此開起了喇嘛教轉世傳統,漸漸被其他教派采用,無間斷傳承至現代。
謝遜知道,就算攘迥多吉的地位比不得八思巴,也不是自己想見就能見的。
謝遜選擇的敲門磚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佛學著作,相信攘迥多吉看了這部書,一定會見自己。
攘迥多吉寶相莊嚴、溫文爾雅,一雙清亮的眼睛飽含智慧。縱然他佛法精深,無喜無悲,可當他看到《菩提道次第廣論》時,還是不免驚喜,如獲至寶。
謝遜見到攘迥多吉後,並不急於談論武功。
藏邊高手不少,以大手印聞名於世。攘迥多吉自己是不練武的,他隻鑽研佛法,一心傳教,處處受人尊敬,也不屑於練武,自然有人練武為他提供武力保障。
在謝遜的曲意逢迎下,與攘迥多吉的交流極為和諧順暢。
謝遜雖然沒有佛教信仰,但對於藏傳佛教的知識卻很淵博,尤其還有很多後世的理論,讓攘迥多吉很是尊敬,待若上賓。
謝遜也很謙虛地向武僧求教。這些武僧的地位並不高,他們可能很多並不聰明,無法精研佛法,不得已轉而練武,充當護衛。
謝遜是攘迥多吉的貴賓,對待他們又平易近人,虛心求教下,他們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謝遜發現《龍象般若功》在這裡並不算很秘密,很多人都練過前幾層的功法。
《龍象般若功》分十三層,第一層十分淺顯,再愚笨,一二年也能練成,第二層比第一層深一倍,逐層加深,到第五層往往需要三十年以上的苦功。
金輪法王以絕世天資,突破十層,接近無敵。
前四層功法,在這裡不說人儘皆知,但絕不算什麼秘密,謝遜輕鬆獲得並勤加練習。
謝遜精通密宗瑜伽煉體法門,對於《龍象般若功》這種煉體功夫上手並不難。
謝遜天資過人,配合《九陽神功》,內外兼修,相輔相成,一年就把《龍象般若功》練到了第四層,遂向攘迥多吉求教後麵的《龍象般若功》。
攘迥多吉對於謝遜沉迷武學是頗有微詞的,他覺得謝遜如果專研佛學,將來可以有更大的成就。
這一年來,謝遜把對他對藏傳佛教的理解,及對宗教改革的建議都與攘迥多吉討論,讓攘迥多吉受益匪淺。這些都是後來宗客巴大師的貢獻,現在相當於讓與攘迥多吉,所以讓攘迥多吉很感激謝遜,對謝遜的請求也沒有推辭。
《龍象般若功》後麵幾層雖然珍貴,但對攘迥多吉而言,卻是唾手可得,而其重要性也遠不如謝遜提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
謝遜又在雪域高原逗留了兩年,將《龍象般若功》練至第六層。算來在這裡已經呆了了三年,也該離開了。
攘迥多吉很不舍,可也知道人各有誌。謝遜離開前又抄襲了宗客巴大師的《密宗道次第廣論》,把它送給了攘迥多吉,這才帶著謝虎下山。
謝虎這幾年在高原上也是勤修苦練,《九陽神功》與《龍象般若功》並修,武功大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