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交通以外住房也是大問題,弗蘭茨本以為波特蘭水泥配方的破解,再加上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用會促使奧地利帝國建築業進步進而解決住房問題。
但他還是低估了人性,維也納的人口增長遠遠超過所有人的想象,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弗蘭茨。
人口暴增的同時一些有錢的貴族也將自己的資本投入到了新土地之中成為了新地主,這些所謂的新土地便是維也納的房產。
貴族們對做新地主的熱情讓商人們發現了商機,他們開始了商業化運作,很快就有聰明人發現地皮才是升值最快的資產。
這些人先動,之後便是大規模的跟風。期間為了獲得更多的地皮,他們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由此引發的暴力驅趕、縱火案、投毒案層出不窮,本來被弗蘭茨掃蕩一空的黑幫在這兩年又死灰複燃。
賺錢的是他們,遭罪的是平民。不過遭罪的也不隻有平民,一些祖宅在內城區的小貴族也遭了難。
家族沒落他們當初守不住產業,現在更守不住祖宅。但祖宅和產業又有些不同,貴族們多半不願意放棄祖宅,這不僅僅是昔日榮光的見證,也是他們在維也納的立身之本。
一旦離開了核心圈子,再想回來就難如登天。在這裡他們一天見到的大人物可能比在外麵一年見到的都多,得到賞識的機會是外麵的無數倍。
萬一有幸被某個大家族的千金相中,那麼鯉魚躍龍門也不是不可能。然而知道這些好處的人不隻是他們,一些新貴也想擠進內城區。
有了需求便有了市場,而那些沒落的小貴族則成為了犧牲品。各種豺狼虎豹在維也納強取豪奪,但一部分官員甚至默許了這一切。
畢竟這看起來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尤其是拆除貧民窟、改善城市環境、降低貧困人口數量,那可是大大的政績,而且他們有的時候也用得著黑手套。
明麵上的黑幫容易對付,真正難以解決的是背後的產業鏈。但1837年美國地產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還曆曆在目,他可一點也不想步美國佬的後塵。
其實此時奧地利帝國賺錢的行業有很多,但這幫人非要躺著賺錢就讓弗蘭茨很煩。
好在奧地利是帝國,鋪天蓋地的行政命令下去,人們立刻失去了炒房子的熱情,或者說是膽量。
弗蘭茨的命令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都給老子去乾實業。”
不過人口激增引發的問題也必須解決,弗蘭茨考慮用赫魯曉夫樓來暫時過渡。
於是乎弗蘭茨找來了全奧地利帝國最好的建築設計師們,同時又向全歐洲範圍內征集方案。
然後弗蘭茨就發現穗宗還是太仁慈了。
此時奧地利帝國的設計師一聽是過渡、保障性住房,還要短期內按時交付。他們立刻腦洞大開,層高1.8米,居住麵積10平米,一公頃土地就能塞進去8000人。
這個數據有多逆天呢?截止到2024年世界極限高層(二十層以上的建築)每公頃居住人口為2700人。
 不過印度孟買平民窟更加誇張,估計每公頃居住人口在三萬人以上。
曆史上一直飽受詬病的赫魯曉夫樓層高為2.5米,在近代建築業中一直被視為逼仄的代名詞。
如果他們知道有人打算建造層高1.8米的住宅不知道會是何感想。
在弗蘭茨的堅持下,層高終於被拉到了2.6米。
最後入圍的是三種方案,一種是實際居住麵積25平的單間小戶型,一種是實際居住麵積55平兩間房的中等戶型,一種是實際居住麵積80平三間房的大戶型。
由於此時平民大多數沒有廁所和廚房的概念,做飯靠壁爐,如廁靠馬桶,房屋對很多人來說就是個能遮風擋雨、抵禦外敵的盒子。
所以25平方米並不是一個完全不可接受的數字,至少奧地利帝國的專家們都讚同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