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是在火星周圍製造強磁場,從而激活火星。
其實,第二種和第三種目的是一樣的,是要改變火星本身的環境,使得其變成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
聽完範曉明的解釋,蘇哲笑著問:“你覺得第二種和第三種靠譜嗎?”
“很不靠譜!”範曉明微笑著,“現階段對火星掌握的數據還不全,但就算完全掌握了火星的數據,我可以肯定的說,這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案都不靠譜。”
“實際上,在宇宙中,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也就這段時期的地球了,現在宇宙中找到同樣的環境,幾乎是不可能的,找不到第二個地方。”蘇哲十分肯定的說。
範曉明點點頭,說道:“是找不到第二個,隻能去改造,不過以現在我們的實力,改造一個星球還做不到,要不向月球那樣,要不在太空中建造太空城,將那些星球當原材料開采地。”
“我更傾向的是建造太空城。”蘇哲笑著說,“一個完備的太空城,隻要有著充足能源的供應,就能長久的存在下去,且能夠更好進行管理。”
現階段就是如此。
最佳的方案就是建造太空城。
像月球和火星這樣穩定的星球,還可以在其上建造完全封閉式的城市。
要是星球地質活動頻發,像火山、地震啥的,那隻能當原料開采地了。
“恩!是這樣的。”範曉明點頭說,“就算我們有技術改變一顆星球了,還不如把這顆星球拆了重新搭建一個,這樣可能還方便一些,就比如火星。”
就拿火星來說。
現階段最佳的法子是在火星上建造封閉式的城市。
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改造火星也不再有難度了。
那時候,在火星的基礎上改造,還不如直接把火星拆來,重新給搭建一個適合人類生活的火星。
可能這樣還要省事一些。
“這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畢竟這離我們還很遠。”蘇哲微笑著,“我們要考慮的是眼前,是不久的將來。”
把火星拆了,再搭建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火星。
現在看是挺瘋狂的,但長遠看是有可能性的。
不過肯定的是,現階段以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沒有這個實力。
“對!對!看眼前。”範曉明說著指向了屏幕,“探測器在火星的兩極發現了眾多的水資源,而且還發現了眾多的礦產資源,就目前來說,火星是一處好的原材料供應地。”
對於火星的探測。
不說國內其他高校、研究所等相關機構了,就陵州理工大學發射的探測器大大小小的就超過了一百個。
有繞火星軌道飛行的,有著陸火星的。
就目前來說,對火星的地形地貌已經摸的清清楚楚了。
至於地表,還在持續的探索中。
蘇哲點點頭說:“是的!是一處好的原材料供應地。”
“還有,對小行星帶的探測看,小行星帶上有著眾多的資源,且開采的難度並不高。”範曉明解釋說,“對於小行星帶的開發,我的想法是和火星的開發同步,在完善光柱工程的過程中,優先考慮的是火星和小行星帶的能源供應,而且火星和小行星帶兩者之間可以聯動起來。”
小行星帶下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上,其有著豐富的資源。
其中有三顆直徑超過四百公裡的小行星,一顆直徑超過九百公裡的矮行星。
登記在冊的小行星就超過了十二萬。
毫不誇張的說,小行星帶就是資源的寶庫。
範曉明一邊說著一邊翻著屏幕上顯示的在小行星帶上發現的優質小行星。
有直徑達到十公裡的鑽石小行星、有直徑達到八公裡的黃金小行星、有直徑達到八十公裡的稀有金屬小行星等等。
“給我看這些,我想你們已經形成了初步共識了吧!”蘇哲笑著說。
不可否認,小行星帶的資源不僅齊全,而且還多。
最為關鍵的是好開采。
不過看範曉明的表情,估計是幾方已經有了初步的方案。
對於如何開發太陽係,具體的步驟他不怎麼關心,也沒有時間去關心。
一般也就聽聽。
他關心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
“是的!在你忙著人體研究的時候,研究中心、學校、其他高校研究所等相關部門一起下虛擬宇宙開了一個碰頭會,商量了一個開發太陽係的初步方案。”範曉明說道,“初步方案已經通過郵件的方式發送給你了,看你的樣子估計是沒看。”
這一次在虛擬宇宙的碰頭會,國內高校、研究所、企業等相關機構和部門都有參加。
其參加的人數達到了十萬人,持續了三天的時間。
“碰頭會我倒是知道,我記得有邀請過我,你也提醒過我,至於初步方案,我就沒看了。”蘇哲直言說。
碰頭會要進行三天的時間。
且討論的還是太陽係的開發。
在他看來,這樣的碰頭會有範曉明參加就可以了,他要忙著做自己的事。
“我就知道你沒有看初步方案。”範曉明說,“其實,碰頭會就是統一一下大家的步調,畢竟參與太陽係開發的人數太多,如果不統一,會浪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碰頭會其實就是明確目標,整合資源。
太陽係的開發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在這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糧食安全。
國內如此多的人參與太陽係的開發,是否會耽誤糧食、食品這些。
也就是人們基本的保障。
說白點就是不能一窩蜂的全部去開發太陽係。
就他知道的,糧食方麵。
國內對這方麵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比喻種田,很多都采用了全自動化的方式,且有了人形仿生機器人的參與。
人們可以遠程控製人形仿生機器人乾活。
不過這些都還在嘗試過程中,是沒有全麵的鋪開。
這是傳統的方式。
還有非傳統的,就是種糧大樓。
在地質荒涼的地方,蓋幾層到幾十層不等的大樓。
在這些大樓中種糧食,種其他的農作物。
最為關鍵的是,這樣的大樓種植能夠做到精細的自動化管理。
這樣的種植大樓,隻要不斷的提供資源和能源,就能不斷的有糧食、蔬菜等產出。
這種種植大樓的方式已經初具規模了。
相應的還有漁業和畜牧業。
這是地球上的種植。
最後就是太空上的,也就是之前提過的太空農場、太空牧場、太空漁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