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關寧軍底子好些,也就多撐幾天。
大明各鎮邊軍從精神上已經跪下,是跪族。
那麼又有人會問,大明難道就不能夠設置監軍?
設置監軍當然是沒有問題,但是建奴的監軍身後有13萬八旗兵做後盾,大明的監軍太監身後有什麼?隻有一個光杆皇帝,鬨呢?
那麼,這支軍隊真的就無藥可救嗎?
是的,這支軍隊真的已經無藥可救。
野戰打不過大順軍,更打不過建奴。
也就守城或者堅守營壘還能勉強勝任。
當然,這支軍隊無藥可救,並不意味著大明就無藥可救。
大明還是值得搶救一下的,藥方就是仿照戚大帥練浙兵,另起爐灶練新軍,打造一支與二十八鎮邊軍毫無關係的新軍。
崇禎當然也想另起爐灶練一支新軍。
可是遺憾的是,一是沒錢,二是時間上不允許,因為建奴南下在即,第三就是缺乏優秀的軍官,要想訓練成一支新軍,除了必須有家世清白的兵源之外,還得有一大群身經百戰或者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軍官。
戚大帥的浙兵,有一群抗倭戰場上拚殺出來的鐵血老兵充當軍官。
袁宮保的北洋新軍,也有一大群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的新式學員兵。
北伐軍就更不用說,沒有黃埔軍校的幾千學員,就不會有北伐軍。
在培養出這樣一群高素質軍官之前,訓練新軍純粹就是鏡中花水中月。
那麼,能不能從二十八鎮邊軍中抽調一批打過仗的老兵去充當新軍的軍官?
答案依然還是不行,所謂兵是將膽,將是兵魂,找這樣一群心理上“不舉”的邊軍老兵去充當新軍的軍官,能調教出什麼好兵?
無非就是又一支一觸即潰的逃跑軍。
所以編練新軍的事,暫時不用考慮。
說了這麼多,概括起來其實就四點。
第一,當前形勢極為嚴峻,但還有時間。
第二,眼下暫時不具備編練新軍的條件。
第三,徐州的二十八鎮邊軍很垃圾,但眼下還是隻能靠他們撐起國防。
第四,徐州的二十八鎮邊軍野戰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必須得加緊搶修營壘工事給他們提供安全感,要不然黃淮防線也隻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然而,沒等崇禎驅使這些驕兵悍將去修建工事,突然就爆發鬨餉事件。
最開始鬨餉的是高傑舊部李成棟鎮,然後迅速漫延到其餘七鎮以及劉澤清舊部的十鎮總兵,最終演變成一次大規模的群體事件。
大明朝可以說是二十四朝中最窮的,沒有之一,所以經常會拖欠軍餉,戚大帥一手打造的浙兵就是在鬨餉事件之中落下的餘暉。
而對於關寧軍,鬨餉更是傳統手藝。
麵對群情洶洶的邊鎮將士,崇禎瞬間警覺起來。
鬨餉說大不大,隻是要錢,而且要的是賣命錢,聽上去似乎沒啥毛病。
其實大謬不然,因為這是要挾朝廷,此端一開,以後就沒辦法管理了,但凡有點不如意之處就會群起鬨事。
這次要是妥協,下次就會得寸進尺。
等到建奴南下,這些驕兵悍將就敢鬨著要求南征。
所以怎麼處理這次鬨餉就成了難題,真的很棘手。
全麵妥協肯定是不行的,真妥協了,這些驕兵悍將嘗到甜頭隻會更過分,皇帝的權威就會遭受致命的削弱,黃淮防線還守個毛。
但是一點不妥協也不行,不然鬨餉就會醞成兵變。
中間這個分寸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要狠狠的震懾一下這些驕兵悍將,但是又不能讓鬨餉演變成為兵變,時間還不能拖,必須快準狠!
首先冷靜分析,這次事件背後有沒有大順軍與建奴的插手?
大順軍不可能,李自成現在已經被建奴打成狗,自身難保,這種時候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再對明軍進行滲透。
建奴也不可能。
因為按照曆史進程來看,建奴這個時候已經被北直的叛亂搞得焦頭爛額,甚至連多鐸的建奴主力及吳三桂的關寧軍都調回去。
而且建奴的觸角遠遠沒有伸到徐州。
確定這一點後,崇禎心裡就有底了。
隻要各鎮總兵不想造反,那就好辦。
這是一次危機,但何嘗不是個機會?
危機危機,從來都是危中有機,就看你能否把握得住!
當下崇禎吩咐高起潛以及盧九德道:“高伴伴,盧伴伴,你們準備好二萬兩銀子,隨朕前往李成棟的營中。”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