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上居然一次性就要募兵27萬人!
當真大手筆,可是這得花多少銀子?
朱慈烺也是不無擔心的說:“父皇,募兵27萬會不會太多?按一個募兵支月餉2兩來計算,27萬募兵那便是54萬兩哪。”
“一個月54萬兩,一年那便是648萬兩。”
說此一頓,朱慈烺又道:“這隻是算的坐餉,遇到大戰持續經年需發放戰餉,一年更是要花掉兩千萬,這也太多了。”
隻一年就要花掉兩千萬兩餉銀。
大明朝就是有金山銀山也是扛不住哪。
總不能回回都拿北方的官田來充抵餉銀吧?
“其實也用不了那麼多。”崇禎卻擺擺手說,“以前的關寧軍是讓朝廷慣壞了,今後不能再按這個標準。”
“關寧軍確實是讓朝廷慣壞了。”
聽到這話,黃得功、左夢庚還有金聲桓等深以為然。
甚至於就連鄭芝龍、鄭鴻逵等對於此也是有所耳聞。
萬曆以來,關寧軍鬨餉也不是一回兩回,換成彆的邊鎮,早不知道被鎮壓多少回,可是關寧軍卻愣是沒什麼事。
崇禎又道:“但其實,真正被朝廷慣壞了的隻有祖大壽、吳三桂等關寧軍的武將以及他們的親信家丁,關寧軍的普通士卒其實拿不到那麼多的餉銀。”
聽到這話,除了黃得功之外,其餘的邊鎮武將都是低下頭。
因為克扣軍餉隻是常規操作,有幾個邊鎮武將不克扣餉銀的?
崇禎說道:“朝廷給關寧軍額定的標準是月餉1兩再加1石米,但是發到普通士卒手裡卻隻剩下兩錢銀子不到加三鬥米。”
“遼西地窄民稠,物價騰貴。”
“所以光靠這點餉銀,遼鎮士卒根本養活不了家人。”
說此一頓,崇禎又切齒說道:“可恨祖寬、祖大樂等遼鎮武將,不想著將克扣的餉銀和祿米發放下去,反而縱容遼鎮的士卒於路搶劫,以致邊軍紀律崩壞,這才有了賊過如梳、兵過如剃的說法,邊軍所過處百姓紛紛揭竿而起。”
黃得功、鄭芝龍兄弟聞言不禁又是一聲長歎。
金聲桓、馬化豹、王遵坦等武將則是更加羞愧。
因為當年他們也是這麼乾的,甚至比關寧軍更狠。
崇禎又接著說道:“但是好在,今後不會再有這種事。”
“現在各鎮軍餉皆由欽差發放,而不必經由武將之手,今後甚至要給每個將士在大明皇家銀號開設一個戶頭,然後直接將餉銀發放到他們的戶頭,這樣就連欽差都不用再過手,也就徹底杜絕了貪墨克扣軍餉的途徑。”
“所以,養一個兵根本不用像之前那麼多銀子。”
“今後凡是募兵,餉銀標準就按萬曆朝的浙兵,月給餉1兩5錢。”
“而且不會再有行餉以及戰餉,就這一個標準,但是殺死了建奴、降軍或建奴包衣,賞銀標準還跟之前一樣,真奴五十兩,其餘皆為十兩。”
頓了頓,又說道:“所以既便27萬募兵,月給餉也不過40萬5千,朕還是給得起,至於說賞銀麼,隻要將士能在戰場上斬殺建奴,朕就是砸鍋賣鐵也定要把賞金兌付給他們,而且絕對不會短少一厘。”
餉銀在軍費開支當中的占比是一定要降下來的。
像之前徐州那樣,餉銀開支占到軍費開支大半,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軍費開支的大宗,隻能是也必須得是武器裝備,最多跟餉銀五五開。
崇禎自己設定的軍費支出總額是每年一千萬兩,那麼27萬募兵的餉銀開支大約占到了軍費開支的五成左右,這就沒問題。
這樣就剩下五成左右的軍費用來購買武器裝備。
每年五百萬兩左右的裝備支出,足可以武裝起一支27萬人的大軍。
崇禎也不是沒有想過投入更多,一下子招募更多募兵,比如50萬。
要說銀子,內務府的存銀很充足,除了皇家銀號賬上的四千多萬,很快又要以開封府的一千兩百萬畝耕地作抵發債六千萬兩。
所以就算是軍費翻倍到兩千萬兩,也能撐幾年。
但是崇禎覺得,還是要精打細算,要留有餘地。
畢竟大明朝的債券市場還沒成熟,後麵幾年未必能借到錢。
這樣的話前麵幾年銀子花得太猛,然後到後麵沒錢了,那就完犢子了。
不是有句話說的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每年大筆開支習慣了,再想回到之前的苦日子那就很難適應了。
何況內務府現在也要大筆用銀子。
彆的不說,徐州鎮台的15萬鎮兵、歸德鎮台的20萬鎮兵以及遷移到開封府的100多萬移民的安置及養活就需要一大筆的銀子。
因為一場徐州大戰把農時都耽擱掉。
建奴退兵之後,鎮兵和移民就隻能補種冬小麥。
所以在明年夏季冬小麥成熟之前,就得朝廷拿糧養活。
險此之外,給這些鎮兵以及百姓提供種子農具及耕牛,都需要銀子。
當然,種子農具還有耕牛不白給,等明年夏天鎮兵和移民打下糧食,就要開始償還種子農具和耕牛錢,頂多可以分多年還清。
總而言之,花錢還是要量入為出。
眼下內務府的盈利能力還是太弱,所以必須得省著花。
等到江南的手工業蓬勃發展起來,民間的七億兩存銀完全流動起來,繼而產生三倍、五倍甚至於七倍的貨幣乘數效應,那時候就可以敞開了花錢。
至於眼下,就還是省著點,先募兵六百個總27萬新兵。
27萬人是不多,但是等編練成軍,各種武器裝備到位,再加上徐州鎮台以及歸德鎮台的35萬民兵,自保是絕對不成問題了。
……
從南京到山陰,足足有六百多裡地。
但是徐應偉隻用了不到五天就走完,等到第六天傍晚時,徐應偉甚至於已經趕到了姥東老家,一個座落在天姥山東麓的大村子。
什麼叫歸心似箭,這就叫歸心似箭。
這天太陽快落下,徐士益收了農具,準備歸家。
徐士益是姥東徐氏的族長,家裡也有幾十畝地,甚至於還雇了長工,但農忙季節他還是會跟著長工一塊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