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恰相反。”
“大沽口這顆釘子是一定要拔掉的。”
“若不然,一旦崇禎發動大軍北伐,插在大沽口的這顆釘子,就會成為捅向我們大清心臟的一把尖刀,這真是一手致命的殺招。”
“所以說,大沽口這把釘子必須拔掉。”
稍稍一頓,洪承疇又說道:“隻不過,現在不能再打了,眼下北海已經解凍,大明水師在漲潮之時可以長驅直入衛河甚至於明軍銃台外的壕溝之內,再加上其火器之利,我大清兵如若繼續強攻,隻能徒勞無功,白白浪費寶貴的人力物力軍力。”
“亨九先生所言極是,此時委實不宜再強攻。”侯方域附和道。
“需待十月隆冬季節,北海及衛河冰凍之時,再行強攻大沽口。”
“而且彼時強攻需用土攻,即直接從地下挖掘坑道至明軍銃台下甚至大沽口,再以火藥炸之,當可摧毀大沽口之明軍。”
“當下呢?”多爾袞又問,“便不再理會了嗎?”
洪承疇說:“不理會肯定是不行的,明軍可不會老實呆在大沽口,我大軍在,明軍有所顧忌不敢出來,但我大軍一撤,明軍就必然會四處擄掠人口破壞農耕,彼時彆說天津衛,甚至連北京城外的農耕也會遭到嚴重破壞。”
多爾袞道:“所以還是要效仿老汗及先皇做法,挖壕溝封鎖大沽口?”
“是的,因為大淩河、錦州、鬆山及徐州等地的結果已經充分證明,挖壕溝封鎖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戰法,而且代價也小。”洪承疇頓了頓,又道,“不過眼下有一等難處,明軍水師可以溯衛河而上直達天津三角澱,若不能封堵衛河,那麼對大沽口的封鎖也就無從談起,因為明軍可以借助水師輕鬆繞過我們辛辛苦苦挖的封鎖壕溝。”
“此事卻是不必擔心。”侯方域擺手說,“昨日衛河河口那麼大潮水,若是不出意外,今日及明日必然會有大退潮,水位將變得極低,屆時明軍水師彆說是銃台外的壕溝,隻怕是連衛河口也呆不住,而隻能退回到北海中駐泊。”
“喔,對對,若非朝宗提醒,我險些忘了此事。”
洪承疇忙道:“主子,隻等潮水大退之時,便趕緊命八旗漢軍搶占衛河兩岸要緊處,並修建炮台,隻要炮台一修建成形,明軍水師就進不了衛河,如此一來我大清兵也就可以對大沽口實施長期之封鎖圍困。”
多爾袞當即命曹爾玉去查看。
要說運氣好,還是曹爾玉這狗奴才的運氣最好。
當時在井闌頂上的十幾個人,除了多爾袞跟福臨有人保護保護沒負傷之外,其他人或輕或重都是負了傷,唯獨曹爾玉這個狗奴才毫發無傷。
曹爾玉當即帶了幾個巴牙喇前往海邊察看水情。
隻過了不到半個時辰,曹爾玉便興衝衝的回來了。
“主子,已經退潮了,退得衛河的河口都露出底了。”
多爾袞聞言當即便把噶達渾、濟席哈以及石廷柱等幾個八旗漢軍的固山額真叫進來,讓他們抓緊到衛河兩岸挑選緊要處修築炮台,並架起大炮。
還特意叮囑石廷柱提高警惕,防止明軍突襲。
……
其實多爾袞真多慮了。
大沽口的明軍已經根本沒能力發動什麼突襲。
像昨天晚上那種情況,趁著建奴陣腳大亂的時候突然來一下勉強還可以,等到建奴重新穩住了陣腳並且有了防備,再搞突襲那就是找死。
對於主動出擊這一點,崇禎也是下過死命令——嚴禁主動出擊。
徐應偉在蓋州衛連一個建奴的影子都沒看見,也沒敢主動出擊,而是隻能沿著遼河東岸一點點往北修建防禦銃台。
閻應元就更不可能主動出擊。
尤其是昨天一整天惡戰下來傷亡了三千多人。
現在整個大沽口,完好無損的也就一千多人。
接到哨兵的報告,閻應元和陳明遇第一時間登上高聳的瞭望塔。
站在瞭望塔頂上往西北看去,很快就看到了正在衛河兩岸忙著修建工事的建奴,看這架勢應該是在修築炮台。
舉起望遠鏡就看得更加清楚。
隻見一隊隊的建奴袒胸露背,通過粗麻繩將夯具高高甩起空中,又用力拉下來,兩人合抱粗的夯具便重重的砸落在地麵,直到過了許久,才聽膨的一聲響。
如果崇禎在這裡,很快就能通過聲音的滯後時間大概計算出距離。
閻應元並不清楚什麼是音速,但是仍舊目測出了炮台的大概距離。
“相隔了大約兩千步。”陳明遇也估計算出來,“超出4寸炮射程了。”
“建奴顯然是精心挑選過的。”閻應元點頭說,“他們修築這兩座炮台,估計是為了阻止我軍水師溯衛河而上直達天津衛甚至於通州、北京。”
頓了頓,又說道:“再接下來,估計就要挖壕溝長期封鎖圍困我們了。”
“可惜。”陳明遇有些遺憾的說道,“這次的潮水退得太低了,要不然有水師在,建奴根本彆想把炮台修起來。”
“建奴想要修炮台還是能修起來的,有水師也阻止不了他們。”
閻應元擺了擺手,又說:“畢竟水師的紅夷大炮無論是口徑還是射程,都不足以跟建奴的紅夷大炮相提並論,所以建奴完全可以先在稍遠的地方修炮台,然後憑借這些炮台的掩護到更近的地方修炮台,早晚總是可以把炮台修到現在這個位置的。”
陳明遇黑著臉道:“哪怕隻能延誤幾天也比什麼都不做強百倍。”
“拱辰,你錯了。”閻應元卻擺手說,“誰說我們什麼都沒有做?隻要我們守在這裡,就相當於是一把尖刀抵在了建奴的咽喉要害,建奴就得在大沽口留下足夠的兵力以及火器,這就是對建奴國力的極大消耗。”
陳明遇點點頭說:“就怕建奴不會善罷乾休。”
“建奴肯定不會善罷乾休,但是在入冬之前他們是無能為力了。”說到這稍稍一頓,閻應元又說道,“至於說入冬之後,恐怕又是另外一番局麵。”
“也是。”陳明遇釋然道,“或許那時聖上就興兵北伐了。”
“聖上北伐應該沒那麼快。”閻應元道,“但在入冬之前向大沽口增兵卻完全有可能,畢竟相比進攻,堅守城池等著建奴前來進攻似乎代價要小得多。”
“有理。”陳明遇又道,“算算時間,聖上也應該接到消息了吧?”
“那就得看聖上在哪裡了。”閻應元道,“聖上若在徐州,怕是已經得到我們的消息,他若是在南京,恐怕還得等兩日,若是在四川,還得再等數日。”
……
崇禎此時仍在徐州。
多鐸終於還是撤兵北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