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來到崇禎21年4月。
這已經是崇禎穿越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五個年頭,年齡也來到38歲,不過由於崇禎一直有鍛煉身體,所以身體狀態很不錯。
蓋州衛和大沽口仍處於對峙狀態。
小規模襲擾戰以及斥候的獵殺戰每天都在上演。
但是百人以上規模的戰鬥很少見,千人以上的戰役就更是絕無僅有。
朱慈炯對朝鮮的攻略也開始發力,在把三萬叛軍發往蓋州服苦役後,又接著往南京發送了五萬工匠以及十萬女工。
水師來回跑了好多趟才運來南京。
這十萬朝鮮女工全都是育齡女子。
十萬朝鮮女人來大明做工的消息,很快發表在各家報紙的頭版頭條。
在南京各家工廠做工的工人聽了,頓時喜出望外,聖上這真是急他們之所急,想他們之所想啊,知道他們缺婆娘,所以特意找來了十萬朝鮮婆娘。
這些工人多來自農村,根本娶不起城市裡的姑娘。
現在好了,有了這麼多朝鮮婆娘,真可以在城市安家立業了。
其實這些光棍漢想多了,十萬朝鮮女子根本不是為他們找的。
李香君在四川戰場居然連戰連捷,繼平定袁韜、武大定之後,又平定了曹勳、範文光等好幾路叛軍,並光複了東川、馬湖以及嘉定數府。
現如今,李香君所部土兵的兵鋒已經直指眉州。
張獻忠再次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想著撤往川北。
江南的工商業仍還在蓬勃的發展,規模正急劇擴大。
這點可從內務府資產表的擴張得到佐證,僅僅一年,內務府的總資產就已經從3億猛增到了4個億,增長率33.3!這可是純粹的增長。
前文說過,內務府幾乎控股了所有行業。
內務府在各行業的平均占股在35左右。
從這裡,就可以大概的估算出大明的工商業總產值。
到崇禎21年,大明的工商業總產值大約為12億元。
這個數值看上去很龐大,但其實也就跟農業產值打個平手。
現如今大明的耕地總麵積大約在5億畝,平均畝產約2石,總收成10億石左右,而現在大明的平均糧價約為1.2元,亦即12億元。
也就是說,大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總產值各為12億元。
第三產業的總產值就完全沒有辦法統計,最多隻能進行估算。
按照經濟發展階段來估算,此時大明第三產業的產值頂多也就第二產業的一半。
這樣一來就可以得出結論,崇禎20年大明的國內生產總值亦即gdp為30億元。
按照這個gdp數值,大明朝廷今年的財政收入應該會很可觀,至少也有兩三億。
但事實上,大明朝廷今年的歲入隻有不到兩千萬元,其中一大半來自戶部市易所以及戶部銀號的收入,剩下的小半則是糧稅的收入。
兩千萬元,聽著似乎不少,其實也沒多少。
至少對於如今的大明朝廷,這點錢真不夠。
其中原因也很簡單,大明朝廷的攤子也比原來大了。
憑借著戶部市易所以及戶部銀號的收入,內閣六部很是過了兩年好日子。
日子好過了,各種開銷也就跟著漲上去,比如官員俸祿啥的,還有工部重修南京紫禁城也花了一大筆錢,所以很快又開始入不敷出。
常言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那就難了。
沒辦法節流,就隻能開源,內閣就想到了開征商稅。
路振飛帶著戶部尚書劉理順找到了崇禎,提出諫議:“聖上,而今大明百業興盛,朝廷用度卻日益不足,是否可以考慮開征工商稅?”
崇禎愣住了,這世道真反過來了,文官居然喊著要開征商稅。
想當年,明世宗、明神宗還有明熹宗想要開征商稅,均遭到文官集團的堅決抵製,可是現在文官集團居然主動要求開征商稅。
世宗皇帝他們若是泉下有知,估計都會看懵掉。
但其實沒什麼好奇怪,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利字。
以前大明的工商業基本都掌握在文官集團手中,朝廷開征商稅就相當於從文官集團身上割肉,文官集團自然不乾。
可現在,工商業基本都掌握在新文官群體手中。
何謂新文官群體?簡單點說就是勤王士子群體。
這裡不單指勤王士子,也包括圍繞勤王士子的整個利益群體,比如山陰鄭家,比如新昌徐家,又比如嘉善的錢家。
所以說現在開征商稅,相當於割士子群體的肉。
這崇禎怎麼可能答應?開征商稅不僅勤王士子群體利益受損,內務府或者說皇室的利益損失尤其大,畢竟內務府占著各行業將近35股份。
就是說,每征三元商稅就有一元是內務府貢獻的。
崇禎得有多傻才會拿內務府的錢去補貼戶部?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