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漢城,景福宮思政殿,朱慈炯正在跟朝鮮君臣議事。
李倧已經在半年多前薨逝,李??已經正式繼位為朝鮮王。
上次政變失敗之後,朝鮮官場遭受了一次大規模的清洗,金家、申家退出中樞,具仁垕則搖身一變當了領議政。
新提拔的官員大多是親明派。
尤其是訓練都監的兩個提調,樸東熙、金在寓,都是鐵杆明粉。
不必諱言,此刻坐在朝鮮王座上的李??事實上已經成為了傀儡,無論是身為文臣之首的具仁垕,還是身為武將之首的樸東熙、金在寓,眼中都根本沒有他,在他們的眼中,隻有大明定王朱慈炯,朱慈炯才是朝鮮國真正的王上。
“朝鮮王,孤剛剛接到了南京發來的急遞。”
“年後我大明隨時有可能揮天兵北上討伐建奴。”
“此次北伐,不成功則成仁,所以我大明當傾儘全力。”
“而朝鮮身為大明的藩屬國,是不是也應當派遣軍隊參與北伐?”
李??聞言,內心裡早已經在破口大罵,大明跟建奴打仗關我們朝鮮屁事?我們朝鮮憑什麼就派兵參戰?藩屬國就活該充當炮灰嗎?
但是麵上,李??卻隻能滿口答應下來。
“應該的,朝鮮國當然要派遣軍隊參戰。”
話音剛落,具仁垕等文官武將也是紛紛附和。
想不附和都不行,也不敢,得罪了大明,朱慈炯這個煞星真敢提刀砍人,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子弟都在南京國子監讀書。
朱慈炯微笑了笑,又問道:“那麼派多少人呢?”
李??臉皮抖了抖,小聲問:“一萬軍隊夠不夠?”
“一萬人?”朱慈炯聞言隻是嗬嗬兩聲,不置可否。
“要不然,兩萬?”李??麵露為難之色,兩萬已經是極限了。
朱慈炯便懶得跟李??廢話,目光直接轉向樸東熙還有金在愚:“你們說呢?”
“稟定王。”樸東熙還有金在愚同聲說道,“朝鮮新軍自成軍以來,隻有訓練,從未曾經曆過一次實戰,此次北伐建奴正是一次極好的練兵機會,所以末將等懇請定王允許朝鮮新軍全師參與北伐,四萬新軍皆去!”
李??急道:“定王,這不好吧?”
“朝鮮王,這對朝鮮來說也是好事。”
朱慈炯目光冷下來:“一支軍隊若是不能經曆大戰,是不會成長的,還有,作為藩屬國就該承擔藩屬國的義務,此事就這麼定了。”
李??頓時噤若寒蟬,再不敢多說一句話。
朱慈炯冷哼了一聲,又道:“還有,你也不用擔心兵變又或者外敵,從大明調來京畿道的兩萬鎮兵足以保證漢城安全。”
這兩萬鎮兵是從歸德府那邊調來的。
就是曾經參加過山陽大戰的淮安府鄉勇。
這兩萬人,崇禎大多選的還沒有成家的,許諾的好處就是到了朝鮮後不僅每丁可以分得五十畝恩賞田,今後生了兒子,成年後每丁還可以再分二十五畝恩賞田。
這個條件,可是比徐州鎮、歸德鎮的條件要好多了,徐州鎮、歸德鎮的鎮兵生了兒子就隻有長子能繼承恩賞田,其他兒子就隻能靠自己掙家業。
所以消息一經公布,歸德府未成家的鄉勇便踴躍報名。
最終,崇禎從二十萬淮安鄉勇中挑選了兩萬未成家的。
這隻是崇禎父子整個移民計劃的一部分,不遠的將來,整個朝鮮八道都將會被來自大明各個省份的鎮兵所占據,最終演變為朝鮮鎮。
隻不過這個朝鮮鎮的鎮兵,全都是漢人。
至於原來的朝鮮人,將被遷往各個大城市。
麵對朱慈炯的安排,李??是敢怒而不敢言。
從思政殿出來,朱慈炯目光轉向南京方向。
這個時候,父皇應該正在召開禦前會議吧?
……
此刻此刻,崇禎確實在彝倫堂召開禦前會議。
內務府主事馬鳴騄以及在南京的各科都給事中幾乎都參與了會議。
看到高起潛走進來,崇禎當即招招手說道:“高伴伴你回來得正好,趕緊把北直隸的詳圖替朕找出來。”
“老奴遵旨。”
高起潛趕緊帶著幾個小太監從堆積如山的地圖中找出北直隸的詳圖。
找出詳圖後,高起潛又讓小太監搬來梯子,親手掛到彝倫堂北牆上。
“好,很好,有北直隸的詳圖就直觀多了。”崇禎欣然點頭,又環顧馬鳴騄、閻應元等內務府官員說道,“接下來開始討論第一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