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國下臣李禹成叩見大明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起來。”崇禎虛虛一抬手,示意李禹成起身,又笑問道,“李禹成,你先登有功,想要何等賞賜呀?”
李禹成聞言大喜,急切的問:“臣聽聞,於北伐之中表現卓著的有功將士可免試進入國子監中讀書,不知藩國小臣是否有此等榮幸?”
崇禎不答反問道:“你的大明官話是跟誰學的?”
李禹成連忙應道:“是在遼東駐守時跟大明將士學的。”
“學的挺不錯的。”崇禎又接著問,“那你會寫漢字嗎?”
“也跟著遼東的士子學過幾個漢字。”李禹成道,“但是不多。”
一邊說,李禹成就用手指在地上寫了李禹成三字,寫得還挺工整的。
崇禎笑了笑又問:“如果朕現在賜你華夏族裔的身份,李禹成你可願意?”
“小臣榮幸之至!”李禹成激動得身體都開始在發抖,華夏族裔,也就是說從這一刻開始他就是華夏族裔了?
至於朝鮮族裔的身份,根本就沒什麼好留戀的。
“好,那麼從這一刻開始你就不再是朝鮮族裔,而是華夏族裔了。”崇禎欣然道,“待明年國子監再次招生時,你便可以與其他有功將士一並入學。”
這個李禹成天賦挺高,打仗又勇敢,還是值得培養一二。
但是這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放棄朝鮮族裔的身份。
說完,崇禎又對李禹成說:“李禹成,回去跟參與此次夜戰的其他朝鮮軍將士說,朕可以賜予他們華夏族裔身份,待北伐結束後可以選為北直鎮兵,享有其他鎮兵同等待遇,當然了,如果他們不願意放棄朝鮮族裔的身份,朕也絕不會勉強。”
“臣李禹成叩謝聖恩。”李禹成激動得又跪下來叩了仨響頭。
叩罷起身,李禹成又興衝衝的去跟他的同胞宣布好消息去了。
此次夜戰,參戰的朝鮮軍共有八千人,活下來差不多五千個。
聽完李禹成口述聖旨,幸存下來的五千個朝鮮軍頓時間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歡呼,很顯然,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不願意放棄朝鮮族裔身份?不存在的。
但凡腦子正常的,誰不想當華夏族裔,誰不想當大明人?
看著朝鮮軍在那三呼萬歲,崇禎笑笑,又對高起潛說道:“高伴伴,擬一道中旨發給內閣,今後戶部在給大明百姓登記戶籍之時,一律寫為華夏族。”
自從甲申國難後,崇禎就幾乎沒乾預過內閣的具體事務。
但今天,崇禎卻破天荒的下了一道中旨,要求統一大明百姓的民族。
頓了頓,又說道:“凡我大明境內百姓,無論漢人、彝人、苗人、侗人或客家人,一律寫為華夏族!再還有,凡我華夏族裔皆需說大明官話,習漢文,無論多麼偏遠的山區,也需由禮部派出教諭向當地百姓教授官話漢文,實施啟蒙。”
高起潛趕緊掏出個小本本,一筆一筆的認真記錄下來。
徐應偉、閻應元還有江天一他們無法理解崇禎的這種情懷。
但是他們也不會反對就是,相信內閣還有戶部也同樣不會反對。
對朝鮮軍的賞賜告一段落,徐應偉提議道:“聖上,此處節點對整條補給線來說至關重要,臣建議在此地多留點兵力,再留一員大將鎮守此地。”
說完,徐應偉又回頭看了一眼閻應元,此事非兄莫屬。
閻應元當即便上前一步說:“聖上,此處便交由臣來守。”
“嗯,那就交給皕亨你了。”崇禎又問,“你要多少兵力?”
閻應元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不用太多,有一個旅就足夠。”
“隻有一個步兵旅太少了。”崇禎搖頭,“朕給你留下兩個步兵旅、一個山炮旅再加上一個野炮旅,務必要確保整條補給線暢通無阻。”
“聖上放心。”閻應元應道,“臣定不辱命。”
崇禎又對徐應偉說:“有貞,抓緊埋鍋造飯,大軍飽餐一頓之後即刻上路。”
“是。”徐應偉當即給身後的參謀官下令道,“傳令下去,各鎮、各旅抓緊埋鍋造飯,飽餐一頓後即刻發兵北京!”
軍令很快就傳達下去。
五個步兵鎮還有一個騎兵鎮便開始埋鍋造飯。
很快,運河兩岸的銃台內便冒起了嫋嫋炊煙。
【下午應該還有一章】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