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的,更像是大人在包容小孩。
氣得安小河直接離開。
安大海倒是習慣了。
彆看他比紀元大三歲,身量也比他高許多,卻已經習慣聽個頭更小年紀也更小的紀元。
沒辦法
誰讓紀元聰明啊
四月份一天,天氣更熱,日頭也愈發長了。
紀元平時放的三頭牛,陸陸續續拉出去乾活。
安大戶那邊還好,他每天去打掃牛棚,攪拌飼料,依舊管著三頓飯。
但紀三嬸紀三叔那邊,以他不用每天放牛為由,把每日兩個銅板給扣下。
聽說他們準備再出點錢,送十三歲的紀利去縣城當賬房學徒。
之前想讓紀元過去,斷他科舉的路,既然沒斷成,還是繼續給自己兒子鋪。
紀元見此也明白,當初這兩位說送他去當學徒,估計也是故意搗鬼,畢竟真的能去,紀利早就去了。
何必現在還要去送禮。
不過現在跟他沒有關係。
一天有三頓飯,每日讀書習字,加上他之前買的筆墨紙張,已經足夠了。
紀元背書之餘,也勤寫文章。
他自己家裡的院子,被他收拾出來,鋪了沙子,先在沙子上寫一遍,再謄抄到紙張上。
這樣既省紙,還能多練習。
不知不覺中,紀元的個頭也長高不少。
整個四月過去,他的成績依舊是私塾裡的第一。
這次考試他斟酌再三,沒有寫出“驚世名句”,還讓趙夫子微微失望,私下還讓他把咬定青山不放鬆這首詩給填完。
要說填完。
那確實可以。
竹石他倒著都能背。
隻是不太合適。
紀元下苦工夫讀書,安小河安大海也是如此。
安小河終於把背默給提上來,四月的考試拿了第二。
這下安大海的母親開始著急。
三個人的學習進度,很快甩開彆人一大截。
整個衝刺班裡,也隻剩下他們三人。
其他學生心服口服。
彆的不說。
他們三個人每天的課外作業至少兩篇解意,還有大量的默貼。
按照趙夫子的話來說,就是給他們找找手感。
以他們現在的程度,隻要能背誦,接著解答出其中的意思就行,自己的想法暫時不用多寫。
翻譯一下便是。
背誦原文,隨便抽出一句說出其中意思。
說起來簡單是吧
四書中,最開始學的大學,一共一千七百五十三字。
感覺還好。
接著是節選出來的論語,一萬三千多。
後麵兩本,孟子三萬四。
中庸好點,三千五百多,偏偏中庸最難理解,以朱子所說,那便是“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現代人背古代的詩詞,背誦默寫理解意思,加上鞏固記憶,也需要好幾天的時間。
詩詞才幾個字。
這些加起來,可有五萬多字。
學吧,什麼叫學無止境。
三月默貼時,趙夫子還選了好背的來默。
後麵會越來越晦澀。
四書義題倒是暫時擱置。
背誦全文,加上理解意思,就可以了。
紀元跟安大海也說過“讓咱們做四書義題,就是殺殺大家的威風。”
現代考試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
頭一次考試,給個極難的卷子,讓大家“吃吃苦頭”。
等心安了,靜下來了,再給適當的內容。
趙夫子向來如此,師道甚嚴。
若不是為了讓他們考縣學,估計會讓他們學得更加紮實。
這才是一切科舉的根本。
五月,紀元靠著小黃繼續背書,正好翻下一頁,長大不少的小黃動了動。
隻聽撕拉一聲,紀元心道不好。
本就小了許多衣服,這下徹底完了。
要知道,這衣服是小紀元娘親做的,至今為止已經三年多。
小是一回事,破又是一回事。
紀元一邊看著半拉衣服破開,一邊小聲嘀咕“怪不得大家不愛洗衣服,衣服洗多了,確實容易破。”
紀元手提著衣服,正好被路過的安長孫跟紀利看到。
紀利要去縣城當學徒的事傳開後,他更是不學了。
天天跟著村長孫子安長孫一起,再帶著村裡不上學的孩子們玩。
他們雙方原本就相看兩厭,兩人在家中,天天被家長念叨紀元學習有多好。
這次找到取笑他的機會,全都誇張地捧腹大笑。
“大家快來看啊,放牛娃的衣服破了。”
“快看他的褲子都不能遮住小腿”
紀元翻了個白眼,直接把上衣往肩膀一搭,抬了抬自己小腿“你們懂什麼,知道什麼叫七分褲嗎”
“府城都流行的”
府城流行
正好過來跟好友此行去府城的黃先生抬頭看了看。
原本隻是小孩吵架,沒想到一眼看到那日在書鋪見到的破衣小童。
黃先生對他原本便印象深刻,這下更是覺得不同。
紀利安長孫等人還要笑話,就聽旁邊有個秀才打扮的儒雅中年笑嗬嗬問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可是你這小童作的詩句”
紀元自然認識這位黃先生。
他文抄公的一句話,怎麼縣學的先生都知道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