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雪落。
潮濕的東瀛群島,下起雪來,還是讓不少上了年紀的商人不停捶著老寒腿。
“遭罪咯!這倭國建築低矮,實在是難以令人居住。”
“是啊!陛下也是,明明國內已經不缺少水泥了,卻還是不肯往外賣。”
“可不是嘛!這倭國地震頻發,正合適推銷水泥。”
幾個老商人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他們看到的商機。
當然,倭國適不適合水泥沒人清楚,隻是大家都很清楚,倭國地狹人稠,現在又是東西對峙的時候,再加上大順修黃河需要足夠的奴工,勞力的買賣可是很值錢的。
他們的想法就是,建造小高樓,然後將倭人家庭全部搬上去。
直接將倭國充作人口滋生的溫床,用最少土地養活最多人口。
也不用擔心他們沒有工作,可以將倭人充作人礦,賣勞力去大順,賺來了錢可以就地在大順換成物資運過來。
這樣一來,既方便編戶齊民,征收上稅,也不用擔心大順的金管。
所謂金管,就是大順雖然允許現錢流出,然需要繳納出入境管理稅、金銀飾品離境稅,鑄幣稅等,按照重量收,分為九檔次,最高征收百分之九十的稅。
可以說相當的狠辣。尤其是金銀銅三種貨幣金屬,那是真的恨不得一點都不流出去。
總之現在大順是隻進不出的貔貅,以致於現在各地金銀銅價居高不下,通貨緊縮了都。
海外很多大商行都開始以物易物了。
雖然可以拿著大順發行的鈔票使用,大順的鈔票也很漂亮,但輕飄飄一張紙,著實讓人很擔心其中風險。
大明可是有前車之鑒的。
寶鈔濫發,令人看得頭疼。
所以,聰明的商人,在日本這裡,已經開始試驗起最新的貿易手段。
就是將人力送進大順的黃河工地,然後換來的工錢集中起來,在大順購買商品,比如糧米酒布瓷等東西。
然後他們承擔運費和風險運到東西倭國,跟兩倭貴族拿走七成去五五開,剩下三成就地換成米糧給倭人家屬,保證他們餓不死,又能繼續生育繁衍,如此周而複始。
貴族們賺錢了,養得起精銳,還可以繼續驕奢淫逸。
大順有了勞力,修的起水利,順道出口貿易額連年上漲。
商人們起飛了,金銀不再困宥發展,甚至還能控製一地經濟,為家族未來鋪就新路。
一箭三雕,可喜可賀。
“對了,我們還得針對倭國進行一些製度的修改,比如倭國這邊的人口,多重視嫡長。次子、庶出與奴隸無異。
那麼我們想要倭人不造反,最好就是繼續加強這種概念。並且朝廷需要解決未來封建的人才缺口,這些嫡子之中篩選一下,哪怕隻有萬分之一,都是頂好的幕僚。
我們開辦學校,從紹興請來師爺,為天下諸藩培養人才,到時候這些人才隻要有一人能為我們提供幫助,我們家族的商貿,也能走得更遠!”
“妙哉!”
“好計!”
眾人紛紛誇獎起來,那個說話的商人隻是搖著扇子,繼續說道:“倭國,頂好的試驗場不是?而且,陛下還能安心,畢竟隻要封鎖了港口和大海,就算是有人造反,也隻能待在島上,難以走出去。不過,這些幕僚,四書五經必須優先通行。還有就是強化他們漢裔的身份,讓他們對倭國不齒。”
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很快敲定了方案。
冬月降臨時,倭國各地,就有學院落地。
大明逃亡至此的一些士紳家族子弟,被就地招安為老師,開始教導出賣勞動力之後,養在身邊的倭人嫡子們。
當然,這些嫡子,紛紛改了漢姓,在四書五經、之乎者也之中,幻想自己能在中國或者天下闖出一片天地來。
當然也有一些前明子弟想要搞事,他們想方設法的想要促進倭人的民族覺醒,但很可惜,沒有成功。
因為這種苗頭不僅商人們不願意看到,就是東西倭國的貴族也不想看到。
他們好不容易能依靠跟大順的貿易,賺得盆滿缽滿,你要讓他們覺醒了民族意識,那他們會為了誰奮鬥?
不知道誰才是大名老爺嗎?
於是倭國進入了大規模的儒化。
……
倭國事按部就班往下走,十一月初一,大順頒布了《天下藩屬諸夷落戶中國管理條例》。
其中有一條先決條件,那就是必須六代內,必須有三代父方是漢人或者入贅,才能獲得初步的落戶審核。
之所以會出來這一條,是因為靠近大順四周的一些土司在改土歸流的過程中,在內遷的過程中,因為賄賂等各種因素,導致了他們在一些人口相對少的縣城內形成聚落,影響了本地的治安。
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畢竟王三改土歸流中的一環,就是內遷之後拆分。
但沒想到有地方官圖省事,將他們集中管理。
同時,還有一些本來不該內遷,但因為戰亂逃來大明的緬甸土人,紛紛改頭換麵充作土司奴兵跑來投效大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